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加大力度推进研学旅游发展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03版:知行       上一篇    下一篇

  ■ 蔡 彦

  “研学绍兴”是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推动研学品牌从“跟着课本游绍兴”向“走读中国·研学绍兴”不断拓展,2021年和202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研学旅游热门城市”“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当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市要守正创新,加大力度推进研学旅游发展,力争成为中国研学旅游发展的“风向标”。

  精心培育研学市场主体。一是以规划引导市场。落实《绍兴市研学旅游产业专项规划》,构建“一城引领,两翼联动,三带示范”市域研学产业发展带,进一步提升空间,引导研学旅游市场主体发展,使研学旅游成为促进内生循环、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二是培育基(营)地。我市目前共有市级以上研学基(营)地65家,其中约一半在越城区与柯桥区。要支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博物馆、非遗馆、图书馆、诗路文化驿站、等级民宿、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科普教育基地、知名企业(市场)等积极建设基(营)地,实现基(营)地在市域内均衡分布。三是规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评价机制,深化国家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滚动提升项目,确保“准入条件前置、特殊要件审查、分级公布提升、不符摘牌退出”,同时逐步建立学校与基(营)地之间双向评价机制。四是推动文化品牌与研学互融。鼓励传统景区依托其拥有文化品牌的独特优势,将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经典的故事传说转化为研学新质生产力,实现对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如将兰亭的曲水流觞景点演变为书法演艺的沉浸剧场,将历史叙事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操作、可回味的认知图谱,为绍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命力。

  研究制定研学旅游专项政策。一方面,要以中小学生为核心,推进研学旅游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通过直补的形式,以“四两拨千斤”方式全面激活本地中小学生研学市场。另一方面,制定研学旅游基(营)地奖补政策,对招引市外过夜研学游客排名靠前的基(营)地实施奖补。

  提升具有绍兴辨识度的研学产品。一是大力打造主题产品。根据分众化趋势,从越地特色、产业融合两个维度进行优化,突出浙东运河、浙东诗路、绍酿沉醉经典线路,培育具有辨识度的研学产品和具有引领性的研学旅游基(营)地,聚势成群,跃升能级。二是积极培养研学导师。推动旅行社导游、景区博物馆讲解员、研学摄影师等向研学导师角色转换,同时将研学实践志愿者充实到研学导师队伍中来,建立起全市研学导师名册。三是持续优化研学场景体系。指导全市研学基(营)地根据游客年龄段和研学天数,分层级、分类别、分项目编印课程材料,增强课程的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将传统的文化灌输方式变为场景方式。四是助推“文博研学”。近年来,各地涌现了不少堪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公共文博设施,成为“网红”建筑和旅游“打卡地”。我市除市县级博物馆、图书馆外,还拥有众多乡村博物馆、城市书房,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推进“文博研学”深度游,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学”“游”与“知”“行”相结合。

  开展研学旅游专场推介。一是拓展省内学生研学旅游市场。以春秋假、暑假、寒假等假期市场为重点,面向省内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全方位推介绍兴研学旅游基(营)地,吸引学生来绍兴开展研学活动。二是加强城市间研学旅游合作。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杭州都市圈”“一带一路”等跨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城市间研学旅游推广营销活动,多城联动,流量互导,共建优质研学生态圈。积极开拓入境研学市场,推动绍兴研学旅游国际化。三是推广沉浸式“民俗研学”。高质量办好“兰亭书法节”“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绍兴非遗集市”等特色品牌活动,重点打造一批不受季节限制、性价比高、互动性强的民俗体验项目,如水上婚礼、书法开蒙、师爷带你看大戏、梦寻西施、山海经奇、越医养生、黄酒酿制等,以精细化服务提升口碑,以品牌化活动延长消费链条。四是做强全国性的“研学绍兴”品牌。深化与中国旅行研究院的合作,举办好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绍兴发布研讨活动,将绍兴打造成为全国研学旅游思想策源地和实践样板地,发挥在全国研学旅游方面的“风向标”作用。

  作者单位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