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绰号,是校园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遭遇。这些绰号之中,有充满友好和童趣的,但也有很多是具有一定侮辱性的,让当事人听起来很不舒服。近日,《半月谈》一篇相关话题的文章再次引发关注。
教育部等十一部门曾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如此定义校园欺凌: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对照这个标准,起侮辱性的绰号,就是一种语言欺凌。
判断绰号是否涉嫌侮辱、歧视乃至欺凌,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当事人的感受,越过了这条线,再“玩笑式”的绰号,本质上都是有意或无意的侮辱。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老师和家长对此缺乏重视,这种忽视不仅会让受伤害的学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会纵容欺凌者的行为。
面对校园中的“语言欺凌”,事后惩治固然重要,但事前预防更能从根源上减少伤害。此前,广东省教育厅将起侮辱性绰号纳入校园欺凌范畴,湖南省还明确“软暴力”构成欺凌,这些政策为治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撑。
要真正杜绝语言欺凌,还需家校社协同发力。学校除了将不给他人起冒犯性绰号纳入学生文明守则,也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人长处,用“雅号”取代不雅绰号。当家长发现孩子抱怨被起绰号时,应教会孩子勇敢说“不”,并及时与学校沟通,为孩子撑腰。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日常教育让青少年树立“边界意识”。学校和家庭需明确告知孩子:玩笑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社交的基础是尊重。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会被起侮辱性绰号的感受,理解语言暴力的危害,从内心认同不越界的交往原则。(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