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
贝蒂·史密斯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陈劲苗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作家贝蒂·史密斯出身于布鲁克林,父母是德国和爱尔兰移民,她的童年经历和小说主人公弗兰茜高度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困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即便身处泥泞,也要仰望星空。在贫瘠的土壤里,无论种子散落何处,都会长出一棵树,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长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向光而生的力量。
作者讲述了女孩弗兰茜和她的家人在贫穷、困境中怀揣希望,踏实前行的故事。父亲约翰尼是酒精依赖的酒吧歌手,母亲凯蒂在洗衣房每天工作18小时。但就是这个连买面包都要精打细算的家庭,却有着近乎执拗的文化坚持:每天睡前必读《圣经》和《莎士比亚》,每周必去图书馆借书。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家庭中,书籍成了弗兰茜心灵的慰藉和梦想的翅膀。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她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苦难。通过阅读,弗兰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走出布鲁克林,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弗兰茜的父母虽然贫穷,但他们从不让孩子穷到连梦想都没有。母亲会在贫穷的日子里打造点仪式感,让生活充满期待。弗兰茜喜欢闻咖啡的味道,但不喜欢喝。母亲允许她有倒掉咖啡的权力,因为咖啡的香气为弗兰茜带来的幸福感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这样做维护了他们“拥有某种东西并且可以处置它”的权利和尊严,这对于一个物质贫穷的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弗兰茜的父亲虽然自己工作失利,但他很注重仪表,从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对于女儿的事,他从不马虎。弗兰茜想转学到另一所富人社区的学校,但很不现实。父亲让弗兰茜挑选一座学校附近的漂亮房子,记下门牌号,然后写了一封信给新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刚搬来,想转入这所学校。这个善意的谎言,换来了女儿愉快的小学时光,在那里,弗兰茜遇到了好老师,也发掘了自己的天赋和理想。在父亲去世后的毕业典礼上,弗兰茜依然收到了父亲送的鲜花和贺卡,那是他生前专门为女儿准备的,预存在了茜茜姨妈那儿。
就这样,弗兰茜一步步考进了密歇根大学,成了家里第一位大学生。她如同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树苗,在破碎与温暖交织的日常里,一边捡拾生活的碎片,一边编织着超越苦难的梦想。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世纪之书”,为无数身处困境的青少年提供了成长的榜样和动力。这本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教科书,值得为父为母者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