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汤桂平
主动脉夹层,这个名词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它的凶险程度却不容小觑。近日,来自台州的蒋女士就因为这个病,住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所幸的是,经过院区血管外科卢凯平团队的紧急排险和及时诊断治疗,蒋女士躲过一劫。然而,让医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年纪轻轻、平时又无病无痛、身体健朗的她怎么会突然得这种病?在成功“拆弹”之后,通过多学科联合“追凶”,发现病因居然另有玄机。
主动脉夹层,通俗一点讲就是“爆血管”。主动脉是从心脏发出来的一条最大的血管,是给身体供血的大动脉,一旦破裂,比心梗更严重、更凶险,患者死亡率要比心梗高得多,只是过去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很深入。
十多天前的一个晚上,37岁的蒋女士在家带娃,一边躺在床上刷手机,一边看护着孩子玩耍。可猛然间,她明显感觉背部被撕裂的痛,紧接着感觉呼吸不畅。“一开始,我以为是肚子痛引起的,去了厕所发现不是,就有点害怕了,连忙让孩子给爸爸打电话……”蒋女士说,到了医院急救才知道,这个病非常凶险,不能耽搁,不能等、不能忍,等等看就可能会失去生存机会……在当地医院的积极监测治疗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不过,这类手术对技术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每耽误一分钟,风险就增加一分。随后蒋女士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手术治疗。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大的动脉管,它主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内膜是最薄的一层,一旦破裂就能导致血液持续不断地剥离内膜和中膜形成夹层。”越城院区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卢凯平说,如果及时发现治疗,病情还能得到控制,蒋女士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最终实施了一个微创介入手术。
这是一个“拆弹”过程,手术大约花了1个小时。卢凯平说,此次微创手术,属于一项创新技术,等于把指甲片大小的支架,通过股动脉安装到夹层风险点。“从胸部到腹部的夹层,上面用的是雨伞状的覆膜支架,下面则是一个网状大裸架,可以确保支脉血管通路血流不受影响。”卢凯平说,过去类似的手术往往需要开膛破肚,然后用人工血管置换,而这次手术属于该领域新器材新技术的绍兴第一例,手术相当成功。
年纪轻轻怎么会得这个病?卢凯平说,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高危人群,一般包括高血压病、年龄较大、主动脉粥样硬化和遗传性血管病患者等,但结合蒋女士的个人健康情况,这些似乎都和她没有关系。
“拆弹”成功后,血管外科便联合血液科、核医学科、风湿免疫科等对蒋女士的病因开展了“侦查”行动。“对其主动脉构造进行三维重建,我们团队当时考虑蒋女士的病症表现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相似,而其中有一种系统性免疫病就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等病变。”卢凯平说,确诊需要依据,而PET-CT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准确诊断疾病,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他们便寻求该医学科的帮助以解开难题,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果不其然,PET-CT很快找到了异常之处,蒋女士最终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大动脉炎。
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免疫病极为罕见。揪出了罪魁祸首,这也为蒋女士的后续治疗提供了依据。她很快被转入了风湿免疫科作进一步治疗。据悉,目前,蒋女士正在系统治疗中,以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