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佑
要紧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色,加强课程的衔接,深化研学课程开发,推动校地合作,注重互动体验,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最近,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管理的通知》,为研学游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指导,为提升研学游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学游是中小学的一种教育模式,被喻为“行走的课堂”,是知识延伸和内化的有力手段。它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课本上学到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研学游还能培养和锻炼孩子们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许多本领,如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这种在“玩”中学、“行”中思的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所以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安全管理前提。研学游基本在校外进行,存在不可控的安全风险,如穿马路、爬山岗等,加之孩子们好奇好动,稍一疏忽就会产生隐患。在组织研学游时,要加强全员全过程的安全教育,牢牢守住这条底线。
其次,要明确“研”和“游”的定位。研学游顾名思义要在“研”与“学”上下功夫,而“游”是为了更好地“学”。当然,为增加趣味性,放松心情,到名胜景点适当开展一些文娱和游览活动也无妨,但不能将研学游异化为普通的游览活动。要突出教育的核心属性,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在课程设计上拒绝“纯粹玩”,这是搞好研学游的保障。
研学游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其效果是其他教育模式无法替代的。教育部也已经将研学游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要紧扣不同年级学生的特色,加强课程的衔接,深化研学课程开发,推动校地合作,注重互动体验,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对不参加研学游的学生,学校要拿出替代方案,尽量让这些学生依然能习得研学游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规范研学游是搞好研学游的前提,只有落实了规范,研学游这种教育新模式才能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