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茹晨鸿
修身润心,琴韵天成
天台山上,隋塔的砖石浸透着千年时光,国清寺的香火在晨钟暮鼓声中袅袅升起。少年陈丹霞的周末,总与这里紧密相连。
她常和同学骑着自行车掠过寺前的石板路,在隋塔下打羽毛球锻炼身体,累了便倚着寺旁的千年古樟歇脚,让学业的疲惫悄然消散。多年后,陈丹霞仍能清晰回忆起那时的感受,“就像古琴的音,看似轻柔,却能穿透人心。”
高中时,陈丹霞跟随桐柏宫住持的弟子郭霖安老师学声乐。一次,郭霖安托付陈丹霞给自己的师父送资料。观内,青瓦木梁间缠绕着淡淡的松香,更有古琴琴弦颤动的声音与窗外的竹涛相和。她忽然明白了音乐里“声情相融”的真正定义。
这种文化的浸润,也悄然影响着陈丹霞对乐器的理解。小时候的她痴迷武侠剧,看到侠客抚琴寄情的场景,便对古琴心生向往,虽因分不清古筝与古琴而先学了古筝,却在弹奏时不自觉地追求“静”与“沉”。启蒙老师袁孙翔发现,这个小姑娘弹古筝时,不追求花哨的技巧,而是在慢板段落里流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你弹的不是技巧,是心境,”袁老师曾这样评价她。
就读绍兴文理学院音乐系大一时,陈丹霞就下定决心前往上海音乐学院进修。那时,她总会坐着绿皮火车往返于绍兴与上海学琴,凌晨的校园里,只有路灯与脚步声为伴。每当练琴遇到瓶颈,她便会想起国清寺千年的隋塔,这份坚韧让她在古筝研修中不断突破;而当她终于叩开古琴之门,在徐晓英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弹奏时,脑海中浮现的竟是桐柏宫的风景,指尖的节奏不自觉地贴合着自然的韵律,琴音响起,令人沉浸其中。
扎根越地,琴馆育人
四年的大学生活,陈丹霞过得充实而精彩。她积极参加学校和绍兴市的各类演出活动,累计近百场次,还跟随校艺术团前往丹麦访问演出,让中国传统民乐在异国他乡奏响。课余时间,她做起了古筝兼职老师,一口气带了50多个学生,其中还有10多位系里的同学。看着大家从对古筝一窍不通,到能流畅弹奏曲目,她心里满是成就感,而这些教学经历,也为她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4年,即将毕业的陈丹霞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徐晓英先生发来的聘书,任命她为霞影琴馆绍兴分馆馆长。就这样,同年4月24日,绍兴首家专业古筝古琴琴馆在市区延安路的绍兴图书馆正式成立。
彼时的绍兴,专业的古筝古琴培训还是一片空白,琴馆一开张,便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报名,学生多的时候,陈丹霞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于是,她开始培养“师资力量”,把自己带出来的优秀学生聘为琴馆老师;还主动对接上虞区文化馆、柯桥区文化馆,开设培训课程;甚至安排学生在咸亨大酒店、绍兴饭店大堂,定期演奏,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乐的魅力。
二十年来,琴馆先后搬了3次家,规模不断扩大,陈丹霞也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带领一支专业师资团队的“领路人”。她始终记得老师们的教诲,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循循善导”。对于古筝学生,她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与特长,为他们挑选合适的曲目,鼓励他们站上舞台展现自我;对于古琴学生,她则更注重引导他们在琴音中沉淀内心,这份教学理念,恰是她将“修心”融入教育的体现。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成绩斐然:有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顶级音乐学府,还读到了博士;有人在国内外音乐赛事中摘金夺银;有人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继续传承民乐教育;更多人则在各地开起了培训机构,将古筝与古琴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每当听到学生们的好消息,陈丹霞都倍感自豪:“这二十年来的付出,值了!”
以琴传情,薪火不熄
2022年,当陈丹霞正式成为“越城区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时,她想起了恩师郑云飞的话:“古琴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让它活下去,火起来。”
郑云飞与徐晓英一样,都是浙派古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5年,他看到陈丹霞在古筝教学上已颇有成就,便语重心长地劝她:“你的古琴底子好,不妨把重心转过来,让更多人了解浙派古琴的魅力。”这番话让她豁然开朗。
为了精进琴技,2018年,她又拜入中央音乐学院赵晓霞教授门下。赵晓霞不仅教她演奏技巧,还常和她聊古琴背后的文化故事,“声韵皆有所主”,这句话成了她后来教学与演奏的准则。
这之后,陈丹霞连续5年受邀参加浙江省古琴艺术节多场音乐会,2024年担任由绍兴市音乐家协会、绍兴市文化馆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古琴音乐会总策划,受邀参加了两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兰亭一万日琴会、纪念王献之诞辰雅集、王阳明心学大会等活动。
如今的陈丹霞,身兼数职:中国东方艺术研究会理事、绍兴市音乐家协会古琴专委会主任……但她最看重的,还是“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这两年,她联合越城区文化馆开设古琴公益课,每到上课日,琴馆教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今年,她正忙着落实市文联的“琴韵稽山”培育项目,除了两期公益课,还在筹备一场古琴音乐会。此外,她还计划开设“文化溯源实践课”,带学生去古镇听乌篷船摇橹的声音,让大家知道“古琴不只是摆在家里的乐器,更是能和江南山水、绍兴文化融在一起的伙伴”。
闲暇时,陈丹霞仍会回到天台山,在国清寺的丰干桥、桐柏宫的鹤庐弹琴。琴音穿过晨雾,与隋塔的钟声、山间的鹤鸣交织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时。只是如今的她,已变成了牵着琴韵走的传承人。她知道,古琴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指尖的琴音不断,只要身边还有跟着她学琴的人,这份“丝桐之韵”,就会一直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