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光影艺术中的文豪足迹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鲁迅先生的著述文字中,电影是不可忽视的入文题材。他将观影作为少有的休闲娱乐方式,还给电影打分、写短评,甚至“二刷”“三刷”。在鲁迅诞辰144周年之际,绍兴鲁迅纪念馆自今年8月16日至9月30日推出鲁迅主题相关露天观影会,《阿Q正传》《祥林嫂》等鲁迅主题经典影片和纪录片陆续与游客和市民见面。每当夜幕降临,大家都能通过银幕,走近一个更真实、更生活化的鲁迅。

  ●记者 王敏霞

  一位资深的电影迷

  在那个电影资源并不丰富的年代,鲁迅究竟看过多少部电影?答案是:超过160部。鲁迅在给欧阳山、草明的信中写道:“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鲁迅夫人许广平也曾说,鲁迅一生最奢华的生活是坐汽车、看电影,他将看电影作为自己最大的享受。

  鲁迅所看的电影种类繁多,有探险片、科幻片、歌舞片、纪录片、喜剧片、风光片、儿童片(动画片)等。从鲁迅的日记、书信、杂文等留下的记录中可以大略估算出,鲁迅在北京时期(1916—1924年)约观影了8次,他先后到北京西长安街、东长安街“观影戏”。这当中他看的电影有《莎乐美》《非洲百兽大会》《游街惊梦》《爱的牺牲》《水火鸳鸯》等。

  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期间观影12次左右,包括《亚伯拉罕·林肯》《新人之家庭》《一朵蔷薇》《诗人挖目记》《十诫》等中外影片。

  定居上海的10年时间里,鲁迅更是过足了“电影瘾”,根据绍兴鲁迅纪念馆相关介绍,这个时期他共看了140多部、150多场电影,有些影片是一而再、再而三去重看,可见对这些电影的认可度。鲁迅的观影足迹遍及了大上海的30多家影院。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介绍,就连病逝前10天,鲁迅都还观看了由普希金小说《杜布洛夫斯基》改编的电影《复仇艳遇》,这是他最喜爱的电影之一,不仅数次推荐给友人,还将其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

  而在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大转折中,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据介绍,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观看了一部日本人羞辱国人,而国人麻木不仁的幻灯片,这一次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拥有独特的电影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声电影技术初露锋芒,尽管技术尚未成熟,设备也相对简陋,但这反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别样的电影体验。在数以百计的观影体验中,鲁迅有着明显的电影偏好,并形成了个人风格鲜明的电影观。

  由于当时国内电影创作环境、理念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因此鲁迅对国产电影的评价并不高。他曾评价:“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在深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里面的英雄,作为‘好人’的英雄,也都是油头滑脑……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但他又关注中国电影发展,支持左翼电影运动,曾出席《春蚕》试映会。他也批评某些电影“拿安于命运的哲学误导民众”,始终保持文化批判的清醒。

  鲁迅选择看的外国电影多以美国、苏联影片为主。轻松的主题他以娱乐的心态去欣赏,一些西方的旧电影,则抱着批判的眼光。他曾在翻译日本电影评论家岩崎·昶所作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时说:欧美帝国主义者既然用了废枪,使中国战争,纷扰,又用了旧影片使中国人惊异,糊涂。更旧之后,便又运入内地,以扩大其令人糊涂的教化。

  他所钟爱的电影也并非人们以为的严肃时政片,风情、浪漫、热情、冒险等元素都深深吸引着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对“兽片”情有独钟。1924年回国后,他在开明戏园观看了一部非洲探险影片,这大概就是类似于《动物世界》那样的纪录片。此外,鲁迅对动画片也情有独钟,特别喜欢美国动画片《米老鼠》。

  当然,鲁迅先生也将自己犀利的评判指向了电影。他有时会在日记、书信中留下“佳”“甚佳”“劣极”之类简单点评,如在1936年10月5日致沈雁冰的信中写道,“昨看《冰天雪地》,还好”。他有时也会撰文评论或由此生发、发表意见。同时,他还通过译介国外电影理论为国产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文学与电影相互成就

  鲁迅爱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观察世界、思考人性的方式。电影为他提供素材,也映照出他批判现实、关怀人性的精神底色。

  许多人熟知的“奴隶总管”“鸣鞭”这两个比喻其实借鉴自影片《亡命者》,鲁迅曾在1934年4月与许广平看了这部电影,对这两个电影元素印象深刻,因此多次将这两个元素当作比喻运用在文章中,如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这样写:“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

  除了电影影响着鲁迅的文学创作,鲁迅的作品也被多次搬上大银幕。《阿Q正传》是最早被国内电影界关注的鲁迅作品。20世纪30年代的国内外电影界都热衷于改编经典,《阿Q正传》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但当时鲁迅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部作品没有改编的必要,也没有影星能够演好这个角色。即使如此,香港电影人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拍摄了电影《阿Q正传》,1981年,《阿Q正传》也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电影。而最早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鲁迅小说《祝福》,其同名电影于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文学名著改编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

  此外,《伤逝》《药》《铸剑》等作品均被搬上银幕,鲁迅本人也成为电影中的角色。文学与电影,就这样上演着跨越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