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脉动如歌越千年河城共生绽新韵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5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晶锦

  雨歇初晴,空气清冽。在越城区上大路街区,凌霄花恣意盛放,穿着汉服的市民和游客或在店内惬意品茶,或在古街悠然踱步。前街后河,街河并行,推开临河的一扇小门,碧绿的浙东运河静静流淌,乌篷船从门前穿过,仿佛入画。

  一条大运河,千载越地史。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段处于浙东运河中间,流经柯桥、越城和上虞三个区,绵延百余公里,它既是浙东运河的最早开凿段,又是连接东西两段的核心段,是绍兴最长的线性文物。2500多年的丰厚滋养,沉淀了绍兴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厚度和国际美誉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如何遵照殷殷嘱托,保护传承好这条“文化之河”?如何让一座城和一条河持续共生共荣?绍兴正不断用实际行动给出新的答案。

  统筹谋划,

  激活文化遗产

  水脉,是大地的“血脉”,流淌不息,滋养万物;文脉,是民族的“灵魂”,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浙东运河,是水脉,也是文脉。护水脉、传文脉,唱响的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之歌。

  近年来,绍兴坚持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绿色生态原则,最大程度保持浙东运河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运河文化保护的文件,构建起浙东运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四梁八柱”。

  《绍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2024—2028年)》《绍兴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相继施行,绍兴对浙东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进入了更加系统、深入的阶段。

  “不断统筹提升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是当前高水平参与运河文化建设、书写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铭表示,“应系统谋划,创新理念和举措,在规划上谋深入,在阐释上筑基础,在项目上提质效,在品牌上塑形象,奋力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市域实践新路子。”

  在市级顶层设计下,越城、柯桥、上虞三地统筹各自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构建起运河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倾力呈现“人文河”。

  越城区整体谋划了总投资390亿元的浙东运河(越城段)“河城共生”保护传承利用方案,包含十大重点工程50个子项目,聚焦文旅、生态、产业、共富等领域,在2030年前按类别、分阶段逐年推进。“运河为媒 河城共生 绍兴市践行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成功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柯桥区成立“大运河遗产管理室”和全省首支文物“护宝”志愿队伍,还开展跨区域协作,与越城区、杭州市萧山区联合成立浙东古运河联合河长工作站。当地对“三缸文化”等运河文化元素进行基因解码和转化利用,成功打造湖塘黄酒小镇、安昌古镇、柯桥古镇三大特色小镇。聚焦跨界融合,推出精品水上游线,打造爆款节会活动。

  上虞区结合“青春之城”建设,在萧曹运河、虞余运河、四十里河及曹娥江城区段统筹布局推进东关运河文化片、白马春晖片、丰惠古城老街等运河文化区块建设,系统性、全方位呈现上虞运河文化的内核与特色。

  随着运河沿线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持续推进,绍兴的运河文化研究学者更是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提炼出了丰硕的研究和学术成果。

  为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生态,2023年10月,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着手开展运河绍兴段的运河本体研究及相关运河文化研究阐释。已先后完成《浙东运河绍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题研究》《河城共生 全域共富——共生语境下城市发展与区域运河治理新范式研究报告》《浙东运河(钱清段)传统风貌肌理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资源调查》《丰惠运河文化资源及古县城复兴思路调研》等课题,相关社科信息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一套全书,记录流动的历史。去年9月,由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分10册,共计450余万字,是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浙东运河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为丰富我国运河文化贡献了最新成果。

  积极用文化精品、文艺精品讲好运河故事,活化运河精神内核。既有39米长的《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描绘了运河沿线的绍兴风情,也有史诗越剧《胆剑千秋》,以绍兴千年时空为背景,向世界讲述浙东运河边孕育出的一大批千古风流人物的生动故事,展现了越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运河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千年水脉,在一代代绍兴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流淌至今,绵绵不绝。

  河城共生,

  重塑运河生态

  站在越城区八字桥上举目北望,白墙黑瓦的建筑沿着运河排开,小桥流水的江南画卷也由此展开。家家户户的烟火气在空气中氤氲,小商铺的叫卖声和孩童们的追逐打闹声连成一片。这座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成为运河文化在当下的讲述者。

  浙东运河(越城段)全长44.4公里,西起东浦,东至陶堰,涵盖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及山阴故水道等河段,串联起青甸湖、迪荡湖、东湖等多处节点。沿线石亭、古桥、台门、牌坊等古迹众多,仅水工遗产及相关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57项。

  丰厚家底是底气,盘活家底是责任。

  聚焦浙东运河保护工作,越城区始终坚持“最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完善运河守护体制机制,逐步构建起“以运河遗产保护为目的、与运河生态维护相统一、同运河沿线风情相协调”的运河保护利用新模式。

  绘好蓝图,提出“河城共生”总纲领——

  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以越城段主河道两岸2千米范围为基底,系统制定“1+3+10”实施路径。即打造1条运河共富带,划分3大区段,推进10大重点工程50个子项目,构成了一个总投资约390亿元的“河城共生”超级工程。

  这个工程中,既有青甸湖、东鉴湖等自然景观节点,也融入东浦黄酒小镇、集成电路小镇等产业平台,同时联动和美乡村、历史文化街区与大型商圈。环境提升、文化挖掘、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各项工作,借由运河纽带全面展开,如此大手笔,只为留住文化的印痕、乡愁的记忆。

  守好底色,打出“生态治理”组合拳——

  依托河湖长制,越城区扎实推进水网安全建设,将运河防汛抗洪功能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从堤岸修缮、清淤疏浚,到绿道建设、风貌提升,运河整体环境持续“提颜增质”。浙东运河(越城段)揖别污泥浊水,一渠清流向远方,成功入选浙江省“最美家乡河”。

  围绕“生态运河”目标,一系列扎实举措稳步推进:出台运河区域保护整治规范,设立浙东运河生态联勤警务站,组建一支超700人的生态守护队伍共护越城蓝天碧水;打造全国首个无人机自动巡河系统,实现24小时智慧巡河;引入“水下森林”修复技术,在与浙东运河相通的梅龙湖、迪荡湖实施大体量水生态修复项目……运河水域治理能效明显提升,运河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

  护好遗产,建起“原汁原味”资源库——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越城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实施大运河遗产专项保护行动,白塔寺、来王殿、药王庙等沿线遗存得以修复焕新,迎恩门、上大路、阳明故里、书圣故里等运河两岸历史街区实现“微改造、精提升”。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运河水系上的22座古桥开展实时监测,最大程度维护运河风貌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延续性。

  如今,漫步浙东运河,随处可见水清、岸绿、人欢。运河上,货轮、游船往来不息;河道边,市民游客悠然踱步,古镇街区人气鼎盛,处处洋溢着烟火气、市井气。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正在浙东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前不久,“越城区探索浙东运河人水和谐共生建设路径”入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获得国家部委的认可与推广。

  业态焕新,

  再造黄金水道

  得益于浙东运河这条畅通人流物流的“黄金水道”,自东汉中期以来,绍兴一直是我国“人物殷阜”、温饱有余的“鱼米之乡”。进入新时代,这条“黄金水道”将如何为绍兴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释放“黄金效益”?

  “上船喽!”恰逢周末,浙东运河文化园运河码头上人头攒动。今年5月,依托古运河深厚的历史底蕴,“越水长游”水上黄金游线正式开通。其中西线又称“醉游长歌·寻梦绍兴水上游”,全长11.7公里,经绍兴北站、避塘后,向西来到镜湖新区核心、黄酒小镇、浙东运河文化园,目前已先行开通浙东运河文化园至黄酒小镇段。

  “游线首创‘水、船、空、实景’四维联动体验。白天,游客可以泛舟探访黄酒小镇,感受水乡烟火与运河文化;夜晚,可以欣赏水上交互漂流剧场《寻梦·绍兴》。”绍兴黄酒小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西线向游客呈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对绍兴运河文化的深度解读。来自山东的游客诸女士游览后很是兴奋:“从来没试过晚上在船上看剧,灯光太美了!”

  运河的文化魅力正从水上延伸到陆上。浙东运河文化园内,浙东运河博物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串联起运河的前世今生,自2023年9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95万余人次;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运河“珍宝”,浙东淡水鱼馆通过展示淡水鱼物种、稻渔共生置景、放映5D影片等形式,科普浙东运河渔业资源,去年开馆后迅速“出圈”;今年7月,运河生态馆也开门迎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融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于一体,成为亲子家庭与学校团队的热门打卡地,单日最大接待量超5000人次。

  水岸共美,文景并茂;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运河文化,使其成为新“流量”?

  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尉辉煜认为,应做到生活化和情感化,“生活化,就是要让川流不息的浙东运河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既需要仪式化和展演化的表达,更需要居民日常生活化的表达;情感化,就是要激活、重塑并再造人们对运河的记忆,让大家在观赏运河及相关事物时,拥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柯桥区鉴湖之畔的叶家堰居,由阮社酒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旅综合体——鉴里荟,最大限度保留了老酒厂建筑风貌,并增添现代审美元素,引入沿湖餐厅、咖啡厅、西餐酒吧等新业态。不远处,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鉴空间·乡村艺术馆,融合白墙黛瓦的传统水乡民居风情与充满现代感的落地玻璃窗设计,成功打造了吸引年轻人的“鉴湖旁、大树下”新空间。一旁的先锋鉴湖书店,由原柯桥水厂改建而来,乡土情怀与现代设计在此融合,打造成“最美小岛乡村书店”。这一区域,已然成为浙东运河上最具辨识度的黄金线、精品线。

  如今,流淌了千年的运河,依旧在为两岸人民造福。借助发展文旅产业,叶家堰居积极培育乡村人才,通过提供咖啡制作、烘焙等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当地大学生、老年人、轻度残障人士就业技能。村内还设立共富市集,免费帮助售卖香榧、竹编等土特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古往今来日新月异。我们期待,这条经济之河、民生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承载着沿岸人民共同的梦想,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流向更加美好的远方,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