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徐晶锦

  开“村咖”打造网红打卡点,当“乡村CEO”赋能文旅新业态,耕耘农田当起新农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乡村,为绍兴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思路、提供新机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青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青年入乡工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纳入重点任务;省政府将“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列入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强化政策创新和政策集成”“畅通青年入乡创业渠道”,并于近期召开了全市青年入乡发展座谈会,呼吁广大青年入乡发展,为绍兴农村注入新生机、新活力。

  青年入乡,究竟是出路还是退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青年与乡村可持续的“双向奔赴”?

  为何入乡?

  曾经,年轻人志在四方、勇闯天涯。如今,转变悄然而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被乡村的召唤吸引。

  在诸暨玺田农场,都市白领陈帅返乡创业,把传统艺术和当代设计理念融入农场建设,将60亩荒地打造成集生态果园、萌宠牧场、乡村咖啡馆等场景于一体的田园空间,开创观光农旅新模式,年均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

  除了回来的“原乡人”,还有留下的“异乡人”。

  通过绍兴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创业大赛,徐丽娜的咖啡项目落地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1100平方米的咖啡工厂建成后,“品咖人”络绎不绝,争相体验“村咖”与山野风光的完美结合。

  青年为何入乡?同样是“新农人”的绍兴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汤帅亮,将原因归结为三种“味道”在牵引:

  归属的“味道”。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早已不再是从前的面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年轻人能够在此安放身心、找寻平和。加上这一代年轻人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更重视家庭与生活品质,相较于父辈选择外出打工,他们更愿意在乡村就业创业。

  成才的“味道”。广袤的乡村大地同样蕴藏着无限机遇。生态种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不同赛道,同样精彩。只要视野开阔、敢于创新,年轻人自可大显身手、实现价值。再加上我市不少乡村块状经济发达,产业动能强劲,为有识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被需要的“味道”。眼下,全市各地主动出击、大力引才,推动青年入乡发展政策更集成、保障更到位,让青年“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更暖心、氛围更浓厚。据相关统计,一个返乡创业项目平均能带动当地约6人稳定就业、17人灵活就业。这种“双向奔赴”,让年轻人有了更多价值感和归属感。

  入乡何为?

  当前,我市乡村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基础薄弱、业态传统、要素缺乏、内生动力不足等制约。青年入乡后能做什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

  在嵊州周丹家庭农场,一位年轻姑娘经常熟练地操作植保无人机、大功率耕地机。她就是农场负责人周丹,她热衷农业新技术,投入430余万元建成农事服务中心,配备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种粮全程机械化服务。

  “我返乡创业,就是为了实现‘机械强农、科技强农’,改变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模式。”周丹说,全程机械化使早稻亩产从原来直播田块的350公斤提升到510公斤以上,增收52万余元。

  青年入乡只限于传统农业?当然不是。“压副翼,往前推,转角度,走……”在越城区鉴湖街道上谢墅村,昔日的农场摇身一变成了飞行农场基地。农场负责人赵逸飞从无人机部队退役后,返乡承包了500亩农田,他一边进行无人机植保作业,一边开展无人机执照培训,还创新开发了“无人机+稻田”“无人机+田野大赛”“无人机+农场研学”等乡村低空农文旅模式,把所经营的业态从农业生产扩展到教育培训和研学旅游等领域。

  绍兴市委党校讲师孙小峰认为,年轻人有技术能力、创新思维、市场意识、拼搏精神,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变量。“要发挥兴趣特长,或通过引入绿色高产技术,提升农业效益;或盘活乡村闲置土地,丰富乡村业态;或利用媒体平台、数字技术深化产品推广,让土特产远销海内外;或深耕品牌运营,推动乡村经济附加值持续提升。”孙小峰说。

  总之,在这些年轻人无限的创意加持之下,绍兴的千万乡村定能如万花筒般精彩纷呈。

  以何入乡?

  青年入乡,靠什么才能真正扎根乡村、实现价值?

  “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才是合格的‘领头雁’。”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家乡柯桥区湖塘街道兴华村担任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沈建强,始终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推动打造“高粱+菌菇”共富工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引进乡创企业10家、乡创人才50余名,带动养老院、民宿等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

  携手共富,已成为许多入乡青年的共识。不同于城市创业,他们更注重与村集体、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此带动集体增收、群众增富。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入乡发展打开了青年到广袤乡村去建功立业的崭新天地,有力筑强了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

  乡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作为。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王园园毅然回到老家上虞区丁宅乡,一边探索新的种植技术和水果品种,一边带领乡亲们延伸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村里陆续建起水上集装箱民宿、咖啡馆、乡村酒店,打造了大通农场、龙鳞坝、蚕桑馆等网红项目,年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王园园还牵头成立了上虞新农人联盟,带动全区8个乡镇的农产品销售,持续带火乡村旅游。

  青年入乡发展,需要更广阔的舞台,也需要更强的支持、更优的服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始终对入乡青年高度关注、全力保障,近期还将出台支持青年入乡发展助力“和美越乡”建设行动方案,通过拓展招才引智渠道、提升实践创业平台、赋能成长成才本领、创设业态消费赛道、打造环境空间生态、保障要素资源供给等举措,助力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让更多“青春创意”在“和美越乡”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