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绍兴园林建造的高峰时期,府城各大家族皆热衷于造园。譬如,众所周知的山阴状元坊张氏、会稽陶堰陶氏、山阴梅市祁氏,在会稽、山阴等地建有多处园林。樊江商氏也是绍兴会稽望族,商氏造园活动也长达数代,但商氏及商氏园林相对少有人知。因此,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一处商氏家族的代表性园林跃雷馆。
据祁彪佳《越中园亭记》卷一记载:“商羽川构堂于城东,曰半埜,谌轩给谏市之,为居室。于室后凿小池,构精舍于上,植梅数十本,与竹树交错,游者忘其城市矣。”商羽川即商维濬,又名商濬,会稽人,字景哲,明代著名学者、出版家,大理寺左少卿商为正长子,妹夫为陶望龄,也是当时越中藏书第一大家钮氏的女婿,所刻《稗海大观》知名度很高,流传颇广。商维濬所构之堂为半埜(野)堂,其所刻图书标有半埜堂刊本,《稗海》的明万历半埜堂刊本就是其主要版本之一。
谌轩即商周初(1576-1639),字恒仲,号谌轩,会稽人,为祁彪佳岳父商周祚之弟。万历四十五年(1617)举人,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兵备常镇道。商周初是商维濬的晚辈,他从商维濬手中购得半埜堂为居第,改名为跃雷馆,接手后还对其进行了凿池、构室、种植等改造工作。跃雷馆虽位于府城东郭,但景色优美得能让游者忘记身在城市之中。
《越中园亭记》所载跃雷馆,文字相对简单,不能让大家详窥其堂奥。那么,我们能找到比较详细的记载吗?答案是可以。经查,商周初的跃雷馆在清朝康熙年间曾归属于章大来。章大来,来自道墟章氏家族,字太颛,号对山,会稽岁贡生,毛奇龄弟子,龙山诗社重要成员,“诗孤峭沉郁,文品亦高”,著有《后甲集》《玉屏山房集》,《后甲集》就是在跃雷馆中完成的。
据《后甲集》记载:“跃雷在东双桥,东有平仲两株,干霄直上。过其下,渡板桥绿崖而东,见修竹一丛。门启竹北,路绕竹西,登其堂,曰‘何陋轩’,即跃雷馆也。明时为商谌轩烧丹处,今已易主人。”由此可知,跃雷馆位于城东东双桥,园之东植有两株银杏树。绕过一丛修竹,只见一座名为“何陋轩”、带有王阳明心学印记的堂室,这便是跃雷馆。根据《越中园亭记》,只知商周初曾以跃雷馆为居第,而这里提及“明时为商谌轩烧丹处”,方知商周初还有烧丹修道的喜好。
文中还写道,轩前架月台,台临池,形状如同卍字。春天池中鱼最盛,四时又有各色花木。除了数十年前园主人就已种下的棠、梨、桂等,章大来又新近种了樱、桃、橘、柚等,“东南望香炉、玉笥诸峰,宛如屏障。每烟清雨过时,白云满谷,如练如絮,如丝如缦,倏忽万变,莫可名状”。可知,在园中向东南可望见香炉、玉笥诸峰,云过天青时可见白云满谷,千变万化,恍若仙境。
跃雷馆在隶属会稽商氏、道墟章氏之后,到了清末仍有官吏居住。据李慈铭《息荼庵日记》载,跃雷馆在章大来之后,于道光末年曾归属一位沈姓的令史,沈氏对其进行了一番增饰。在几十年后的咸丰年间,王氏曾租住于此,“予尝数往,今乱,后大半倾圮矣”。可知,在清末跃雷馆已大半倾圮。
如今,跃雷馆虽不存,但城东东双桥尚在,周边八字桥历史街区古意盎然,烟火人间,置身其中,我们恍然重回那些年的园林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