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酱园变民宿,传奇古建重获新生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7版:古城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俞姝萱 文/摄

  在仓桥直街的青石板路上,两座高家台门隔街相望,静静诉说着百年商贾世家的传奇。其中,332号高家台门作为万通酱园创始人高锦甫的故居,如今以“花筑·墨云涧”民宿的新身份,成为古城文旅融合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处典范。

  推开厚重的木门,走进332号高家台门,第一进三开间的门厅布局令人豁然开朗,历史的痕迹却依然清晰可辨:原来的青石板地面、传统木制大门被完整保留,门厅现已改造为民宿前台,也是一处可供休憩的茶座。老板施先生特意在墙面悬挂了迎恩门、水乡乌篷船等老照片,让住客在入住之初,就能感受到绍兴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水乡风情。

  穿过门厅便是豁亮的天井,自然光洒落其间,勾勒出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天井之后为第二进三开间楼房。施先生告诉记者,整座台门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原貌——青石板铺地、旧砖瓦覆顶、梁柱结构悉数沿用,甚至连木构件中淡淡的天然木香,也依旧可闻。

  踏上楼梯步入二楼最大的客房,屋顶雕花横梁和传统榫卯结构清晰可见。尽管刷上了新漆,原有花纹与工艺细节仍被完整保留,展现出晚清民初匠人的精湛技艺。“这些都是老木才有的纹理和香气,现代材料无法复制。”施先生说。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既满足了现代人居住的舒适需求,也让建筑的历史叙事得以延续。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楼临河的房间。它们原配有小型河埠头——过去人家出入水道的必经之处,如今被巧妙改造成景观小阳台。客人可于此小坐,看乌篷船缓缓划过水面,清波荡漾,倒映着白墙黛瓦的老建筑,俨然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画。

  自去年暑期开业以来,这间民宿生意持续火爆,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很多游客被网上的图片吸引,在入住以后,发现这里还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建筑的痕迹,都非常惊喜。”施先生坦言,选择在此经营民宿,正是看中了高家台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魅力。采访期间,不时有游客推门而入,希望一探这座台门背后的故事。

  文史爱好者马云庆告诉记者,这座高家台门背后,藏着绍兴酱文化的历史。仓桥直街上的两座高家台门原属“本家”:321号为兄长高锦荣的住宅,现用作婚介场所;332号则是弟弟高锦甫的故居,现已活化为民宿。高锦荣与高锦甫两兄弟,在清末民初时期,投身创业,取得不俗业绩,收益颇丰,于是,在民国初选址仓桥直街建造宅邸,便是今日两座高家台门。

  据介绍,清末民初时期,是绍兴酿造业的黄金时代。出身兰亭紫洪山村农耕世家的高锦荣、高锦甫兄弟,携手章其枫、王梅轩等亲友,在沈阳嘉祥路64号创立了首家万通酱园。这座占地不过百平方米的作坊,凭借绍兴人特有的匠心与韧劲,将酱油、米醋的醇香播撒至东北大地。1933年,青岛分号在嘉祥路64号落成,标志着万通正式开启跨区域经营。

  至20世纪40年代初,万通企业版图已扩展至徐州、上海、嘉兴,形成覆盖华北、华东的酱品网络。从人事构成分析,万通实际上是一家家族企业,高锦荣、高锦甫分别是章其枫、王梅轩、冯尧同的舅舅,万通酱园实际操盘者是高锦荣、高锦甫。

  1956年,经过公私合营,青岛万通酱园成为青岛市第二酿造厂的组成部分,青岛市民熟知的万通酱园品牌消失。徐州万通酱园亦同时期进行公私合营,即后来组合的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可以说,高家台门不仅是绍兴一座传统建筑,更是一段关于家族奋斗、商帮文化甚至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立体史书。它见证了一瓶酱醋如何从江南小镇飘香全国,也见证了历史建筑如何在当代通过文旅融合重获新生。

  酱园变身网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