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建荣
绍兴多矿产。不光是地上物产丰富而奇特,地下矿产同样也是如此。目前已查明的有能源、黑色金属、贵金属等各类矿产5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铜、锡、金、硅藻土、瓷土等20余种。金属矿产在浙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人称奇的是,2500多年前,越人就已经掌握了铜、锡等的勘探、开采、冶铸、磨制技术,青铜剑与青铜镜便是这种技术最典型的产物。
越王铜剑举世无双
越国青铜宝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冠绝天下,代表了当时兵器的最高工艺水平。
据目前所知,经考古发现与传世的越王剑有20余柄,其中包括越王勾践剑、越王者旨於睗剑、越王州句剑、越王丌北古剑等。
《礼记》卷三十九《冬官考工记第六》中,总结了一件良器的四个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越王剑之“良”,便得益于此“四有”。
越王铜剑异国出土更多
越王青铜剑多出晋、楚故地。
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四。一是礼品。曾经一段时间,晋、楚、越为对付共同敌人吴国,关系十分密切。越国将最珍贵的宝剑作为国礼,赠送给友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是陪嫁品。楚惠王之母,即为越王勾践之女。勾践将包括自用剑在内的上好宝剑,作为心爱女儿的陪嫁品,也是情之所在。
三是战利品。楚灭越后,将青铜剑等越国的国宝据为己有,也是完全可能的。
四是贸易品。风胡子就曾应楚王之令,来越购剑。
容庚先生因越王剑而成书
容庚先生是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1931年秋,他在北京著名的古玩店弍古斋,买得一柄有“王戉”铭文字样的剑。次年,卖给了同样是古文字学专家的于省吾先生。后来,他从日本人原田淑人著的《周汉遗宝》一书中,看到了一种名为“戊王矛”的青铜器,恍然大悟,“王戉”剑实为“戊王”剑。容庚对转卖此剑后悔不已。
1937年春,容庚购得难得一见的西周“师旂鼎”。于省吾听闻,很希望容庚割爱转让。容庚对于省吾说,“必归余故剑,鼎乃出”。于省吾考虑再三,答应了容庚。
容庚经过研究,最后写成了《鸟书考》,并将此剑命名为“越王剑”。
越国“人而能为镈”
《礼记·冬官考工记第六》载:“粤(通“越”)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
镈,读bó,是古代一种锄类农具。东汉经学家对此作了专门的解释,认为“镈,田器”,“越地多泥,用此镈者多”,故“其丈夫人人皆能作是器”。
2500多年前,越国已经“人而能为”“人人皆能”自己铸造锄类金属农具,既说明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达,更说明了当时的冶铸技术已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
这不,铜镜又是个极好的证明。
会稽是铜镜制造中心
会稽铜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汉晋时期,会稽人口大增,尤其是贵族、富豪、士人的增长,增加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铜镜的需求;农业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加速了铜镜手工业的兴起。
与此同时,会稽有着得天独厚、十分丰富的铸造铜镜所必需的铜、锡等矿藏,有着春秋战国时期传承下来的青铜冶铸的传统技术。
所有这些,使会稽具备了制造优质铜镜的先决条件,成了汉晋时期的铜镜制造中心。
会稽镜主要有神兽镜、龙虎镜、画像镜、规矩镜。
华夏文明史久远,精微铜镜溯源流。玄光何止正衣冠,文饰依稀纪春秋。富贵吉祥人长乐,避邪镇宅居无忧。神兽龙虎蕴越地,画像规矩鉴沉浮。
绍兴亦是古代著名产纸重地
绍兴历史上,盛产于中华文明进步有益之物,除青瓷、丝绸、兰花、黄酒、香榧、铜镜等外,还有越纸。
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东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桓温求侧理纸,库中有五十万,尽付之”“谢安乞笺纸,库内有九万枚,尽与之”。那时离纸张的发明时间不久,一位地方官员能一次性拿出这么多的纸,想必与当地发达的造纸业相关。
唐时,据《新唐书》记载,越纸已作为对朝廷的贡品。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毛颖传》一文中,称纸为“会稽楮先生”,足见越纸在当时的突出地位与影响。
宋时,两浙造纸业居全国之冠,而越州又居两浙之冠。为此,官府还在会稽设立了汤浦、新林、枫桥、三界四个纸局,以管理造纸行业。
发达的造纸业,是绍兴历史上书风弥漫的重要原因,也为耕读传家创造了有利条件。
越州竹纸独名天下
越州竹纸,因以越州丰富的竹子为原料加工制成而得名。主要优点是:纸质光滑美观,墨色特别润泽,书写十分流畅,久藏墨色不褪,不受虫子蛀蚀。
越纸居宋代纸业之冠,而竹纸又以原料丰富、产量庞大、行销广泛、质量上佳,而独冠越州纸业。
越州竹纸在宋代颇受书法、文学大家们的喜爱。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一次性托人买“越州纸二千幅,常使及展手者各半”。著名书法家米芾称越州竹纸光透“如金版”,日习书用纸数十,并作《越州竹纸》诗赞美。著名书法家薛道祖作《咏笔砚间物》诗,赞越州竹纸“滑如苔”。陆游尊尚之师、诗学所自出之曾文清,亦作越州《竹纸》三绝句相赞。由此可见该纸的受欢迎程度。
假如运用传统工艺加现代科技,按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理念,把绍兴丰富的竹子资源利用起来,不但可以富裕农民、发展经济,说不定还可以培养出苏东坡、米芾、薛道祖、陆游这样的大家来。
绍兴纸扇源自晋代之前
绍兴纸扇起源早。相传,折扇的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过去杭州扇子巷内的扇业会馆里,就供有齐桓公的塑像。从《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的王羲之题扇的故事来推断,绍兴制扇之始,至少在晋代之前。
绍兴纸扇品质好。唐、宋时,绍兴的手工制扇已相当精细。明、清时,绍兴折扇已享誉浙江乃至全国。清雍正《浙江通志》中,留下了“会稽陶堰出纸扇,甚结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的记载。
绍兴纸扇工艺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绍兴折扇形成了黑纸扇、白纸扇、冲花扇、香木扇、舞蹈扇、女绢扇、工艺挂扇等丰富多彩的品类,并以其携带方便、取用自如、造型别致、内涵丰富的优势,成为人们喜爱的取凉用品。
而今,绍兴纸扇在继续作为扇风纳凉、遮面护颜的实用品的同时,又推陈出新,文化创意,题诗作画,成了人们可随时随地欣赏的工艺品。
会稽甓独领风骚
很多人知道秦砖汉瓦很有名。其实,汉魏六朝时的会稽砖甓,也毫不逊色,尤其是其中的文字砖与画像砖,诚可谓书画之楷模、诗文之榜样、文献之佐补、史事之写照、民情之见证也。
其铭文,抒心明志,表情达意,或祈“安乐连世”,求“长宜子孙”;或记姓名、官职,叙生平、世系。
其画像,龙凤呈祥,狮虎添威,莲花生佛,仙人升天,题材广泛,吉瑞不离。
其纪年,岁月日期,一目了然;人物事件,历历可证;印画刻画,如同信史。
其书法,篆隶真草,诸体皆备;古朴拙讷,俊逸飘洒;正书反写,恣意狂迈。
其画技,精雕细琢,粗实厚重,造型绝伦。
其文辞,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用字造句,恰如其分;一字千金,言简意赅。
越砚之佳享誉600年
明代绍兴人、大散文家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中,写到的“著墨无声而墨沈烟起”的“天砚”,即是越砚。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将在会稽山觅得的越石精心雕刻成佳砚,并将其命名为越砚,从此越砚名声更大。
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曾将这一家乡的特产介绍给当时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和北京专营文房四宝的荣宝斋。
越砚具有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磨墨无声,就水研墨似漆,发墨不损毫颖的特点。
越砚与越纸,为越地自古多书家,提供了天然的条件。现在,越砚正等待着有识之士来为其重兴旗鼓,再展辉煌。
绍兴乌毡帽可能始于秦汉之时
乌毡帽是绍兴的特产,由纯羊毛制成。张岱的《夜航船》中,有“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之句。据此,则此帽可能始于秦汉之时。
乌毡帽是往昔百姓的工作帽。
乌毡帽冬日可挡风御寒、夏天可遮阳吸汗;做坐垫,用后一拍,清洁如故;作水盆,去水一甩,干燥如常;戴时将四边帽沿卷起,边缝还可置零星物品。它是往昔绍兴农民、渔民、船民和百作工匠的毡盔,也是肩挑背负、沿街叫卖的小贩常戴的便帽。戴上此帽,显示的是典型的绍兴百姓的形象。
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乌毡帽已基本退出了生活实用的历史舞台,正在推陈出新、文化创意,赋予其时尚、工艺的新形象。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
绍兴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展出的乌毡帽。 记者 何雯 摄
手绘纸扇。
记者 何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