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乙炳
将古城内风貌相近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互动,真正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本报曾多次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上一周,随着区领导调研古城保护利用工作,“串联”一词又引发广泛关注。
这几年,越城其实也在做景点串联的文章,比如书圣故里和阳明故里、仓桥直街和鲁迅故里现已基本衔接在一起。但时至今日“串联”仍被反复提及,说明还有不少文章可做。此次区领导调研中,一些谋划中的项目引起笔者注意:织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构建遗产小道,提升沿线景观照明……有关部门正研究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将仓桥直街与西小河历史街区串联起来。这里依山傍水,有戏台、城墙,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因缺乏引导,戏台尚未被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一些硬件衔接两大街区,大概率能顺带盘活沿途资源,比如戏台。姑且不论项目实施与否,有关部门在“读懂游客”方面的努力值得肯定。
古城内,古遗址多,它们共同构成传承千年文脉的丰厚载体。此次调研提及的三大遗址,吊足了笔者的“胃口”:绍兴稽中遗址首次在古城内确认战国时期越国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填补越国都城建筑考古空白;和畅坊遗址发现大量越国祭祀文化遗迹,将绍兴古城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3500年;耀应坊遗址考古也在持续推进,已发现多处越国时期文化遗迹。听完讲解,笔者的感受是,文化是越城最大的比较优势,此话“诚不欺人”啊!对于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肯定是要保护好、传承好,但也不要忽略“利用好”。如何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彩,这是越城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三处遗址相距不远,有关部门在谋划活化利用时也不妨使用串联思维。比如,将三大遗址纳入总的保护范围,系统构建“研究、展示、利用”全链条保护体系,并将保护区域打造成为具有学术价值、展示功能与社会效应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串联,为的是跳出“自说自话、各自精彩”,讲好古城文脉整体故事。
随着城市功能逐步疏解,古城卸下沉重包袱,开始更轻盈地呼吸。这为我们更好地将古城内重要节点串联成片创造了条件。把“串联”拆开来看:串,意为把东西贯通以后连起来;联,含联动之意。如果只是简单地“串”,那意义不大,应重在“联动”。联动,是为了激活。现阶段,越城迫切需要激活的就是古城文化消费力。正如区委十届九次全会所强调的:要打破区域阻隔,系统研究协同路径,通过资源共享、业态互补、活动联动等方式,加快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消费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