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千重 创新潮涌
——写在2025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举办之际
金秋九月,稻穗垂金,恰逢盛会,八方宾朋将齐聚嵊州看禾选种,闻香识稻,共话种业新篇。
作为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种业的年度品牌活动,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8年在嵊州成功举行。本届大会将于9月24日至25日在嵊州市良种繁育场、嵊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举行,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指导单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浙江省农产品绿色发展中心、嵊州市人民政府等为承办单位。
本届大会围绕“品种创新,引领发展”这一主题,集中展示一批具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并深入探讨如何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通过展区优化、科技融合、人才集聚与农旅协同等多维度升级,全力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从品种研发到全产业链拓展”的现代种业生态体系,为长江下游地区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展区扩容品种升级 特色板块锚定产业需求
品种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头活水。省种子管理总站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嵊州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等优良条件,成为我省籼稻和粳稻的混合栽培区,特别是甘霖镇一带,土质深沃、田块方整,更是种植水稻的理想之地。
2017年,我省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看禾选种”核心基地落户嵊州甘霖,2018年入选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21年确认为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嵊州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已成为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是国家推广品种的桥头堡,是广大农民朋友“看禾选种”和科研育种单位展示新品种的重要平台。
为全面展示种业振兴行动成果,大力推进水稻品种创新,加快长江下游地区和长三角区域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在2023年展示422个品种、2024年展示464个品种的基础上再攀新高,将集中展示来自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等12个省市64家育种单位的521个水稻品种,数量与覆盖范围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的“主导品种展区”与“镉低积累展区”更成为诠释“品种创新”主题的核心载体。
主导品种展区以绿色增产、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导向,从我省最新遴选发布的2025年28个水稻主导品种中,精选了19个最具代表性的优质品种进行集中展示,在10亩展示区内构建“创新品种实用化”的直观样本,既有甬优1540、中浙优8号等连续多年保持推广优势的“老牌创新品种”,也有华中优9326、秀水1717等近两年通过审定的“新晋佼佼者”。这些品种经大面积种植验证,在高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创新,其中华中优9326通过籼粳杂交技术创新,结实率可达85%,实现亩产提升10%~15%,同时,整精米率提高至68%,完美诠释了“创新即生产力”。展区采用“专家介绍+田间对比牌”的展示方式,方便农户直观了解每个品种的创新点与适用场景,真正让创新成果看得见、用得上。
针对长江下游耕地治理的现实需求,镉低积累品种展区成为本届大会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展示。该展区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引进7个通过生物育种技术优化的镉低积累品种,进行集中对比种植。
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湖南金健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科企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高产、优质、低镉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以lcd1(镉超低积累种质)为核心种源,集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杂种优势利用与常规育种技术,成功选育出多个突破性新品种。
近年来,这些品种在湖南、广西、浙江等南方多省(自治区)示范推广中表现突出,稻米镉含量平均介于0.004~0.08毫克/千克(远低于国家限量0.2毫克/千克),降镉幅度在90%以上,不仅攻破了稻米镉污染控制的重大技术难题,也为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科技人才双驱动 创新范式变革产业生态
近日,笔者走进嵊州市良种繁育场的千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只见满目金黄,稻香扑鼻。稻田中央,一个由紫黑色和白色水稻精准“绘制”而成的二维码格外引人注目。拿起手机轻轻一扫,基地介绍、大会宣传视频等资讯跃然屏上,科技感瞬间拉满。
本届大会,除了展区扩容、品种升级外,科技感也浸润在大会的角角落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与人才就是‘芯片’的‘内核’。”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品种创新的核心所在。本届大会突出“科技育田+人才兴田”双轮驱动,将实验室的创新基因深度植入田间地头。从智能设备到科研平台,从专家团队到青年力量,这些全方位构筑起科技赋能农业的立体网络。
作为国家级科技平台,浙江嵊州水稻科技小院以嵊州市良种繁育场为依托单位,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科协、绍兴市科协、嵊州市科协、嵊州市农业农村局等共建,是技术创新的“田间实验室”。目前该小院正以水稻“多抗性”为突破口,开展多抗性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对多个具备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等优良特性的水稻品种开展培育试验,并在基地进行系统种植与观测、开展试验示范和高产创建等。通过持续攻关,该小院已成功培育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增强的创新种质材料。这些阶段性成果将通过田间课堂等形式向广大农户推广,加速农业前沿技术走进生产一线。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离不开现代农机装备的支撑。在基地中,多项智能设备正显著提升农业作业的精准与效率。搭载AR智能识别技术的病虫害测报仪,对准稻叶一扫,即可迅速诊断病虫害类型并推送防治方案;飞防设备开展常态化统防统治,作业效率远超人工;水稻数字化考种机则通过参数测量与智能数据分析等手段,高效区分实粒与秕谷,为品种选育和良种筛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田间智能化管理在先进设备的赋能下不断深入,今年嵊州从“浙农英才”人才库引进的育种专家叶胜海与农技推广专家赵洪,为这一进程注入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赵洪在农技推广实践中尤其注重技术的实用转化,他说,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农户听得懂、用得会”的实操方案,才是真正为农服务。育种专家叶胜海则聚焦品种改良与生产技术攻关,目前已组织开展2场专项技术培训,成功解决了“浙粳优1578”孕穗期叶尖发红、高温热害导致结实率下降2项生产实际难题,有效推动良种与良法配套,打通了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基地还通过“青年入乡”政策吸引高校农学生驻点实践,提供科研工位、试验田及导师指导,构建“理论+实践”培养平台。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李明璐,正在基地内研究“高光谱数据进行水稻品质反演”课题;而黄凤明、郭梦真等青年则凭借“稻梦乡旅·嵊州田园生活剧场”项目在嵊州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优胜奖,展现出青年人才扎根农业、贡献乡野的新风貌。
农文旅融合新场景
创新价值延伸产业链条
每年金秋,这片1000余亩的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便翻涌起无边的金色稻浪,数以万计的游客循着稻香纷至沓来,在田埂间定格丰收画卷。旺盛的人气不仅点亮了田园,更催生了嵊州“稻梦谷”这一农文旅融合新地标的诞生。作为誉满省内外的“最美田园”,这里正不断推动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持续创新产业形态。
今年全新打造的嵊州“稻梦谷·富乐田园”农文旅项目,是绍兴市规模最大的水稻主题农文旅综合体,总投资1.2亿元、占地3500亩,涵盖孔村、花桥村等5个自然村。该项目将品种创新成果与嵊州“耕读传家”“越剧之乡”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产创新带动三产融合”的产业升级样板。目前,该项目施工已完成。
“‘稻梦谷’项目以‘一粒米折射万物生机’为精神内核,塑造拟人化IP形象‘Domo’,构建覆盖全龄段的‘造梦、放梦、忆梦’空间。”项目负责人张桔芳说,项目依靠独特的科研优势与稻田自然景观,打造了一个从室内延伸到室外、集休闲娱乐与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项目涵盖五大核心板块:农业科普、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研学体验、产品销售。数字农业控制中心里,游客可触摸未来农业的脉搏;种子妙妙屋里,孩子们可用放大镜观察胚芽生长;复古小火车能载着情侣穿梭在稻浪间,下午茶的香气与稻花芬芳将在风中交织。青团揉捏的软糯、香包缝制的巧思、米粘画勾勒的童趣,让传统技艺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这片田野成为全龄段游客的心灵原乡。
配套建设的稻田民宿与稻作文化餐厅,进一步延长了创新价值链条。民宿外墙采用稻壳环保材料,内饰摆放水稻主题手工艺品,推开窗就能看见连片稻浪;餐厅推出“‘米’主题套餐”,让游客全方位感受“稻”的多元价值。张桔芳说,大会期间“稻梦谷”将同步开放,预计国庆假期日均接待游客可达2000人次,不仅能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大米、榨面等农产品,更能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品种创新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作用,实现“创新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愿景。
从500余个新品种集中亮相,到稻田二维码、AR眼镜、数字化考种机等科技赋能,再到嵊州“稻梦谷”业态创新,第九届浙江长江下游水稻新品种大会以“品种创新,引领发展”为纽带,构建起“科研创新—生产应用—产业升级”的完整价值链。正如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所言:“每一个优良品种的推广,都能带动一片区域;每一次育种技术的突破,都可能重塑产业未来。”
金秋时节的嵊州稻田,见证着品种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最终将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撰文 孙夏莹
图片由嵊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