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林佳萍
9月的绍兴,硕果盈枝,科创正酣。
21日上午,2025绍兴人才周隆重启幕。本届人才周以“产才共融 创享未来”为主题,用“1场启动仪式+3大系列25场特色主题活动”,编织起一根连接人才与城市的纽带,让创新智慧在稽山鉴水间涌动,让“双向奔赴”的故事温暖上演。
这是自2010年以来,我市第16次举办“名士之乡”重大人才活动。一次盛会,可以给远道而来的嘉宾、专家、人才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一项活动,凭什么可以16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推陈出新?几个关键词或许能折射绍兴人才周的内核和价值。
——发出梦想之约,让人才“唱主角”。当前的绍兴,正以开放的姿态搭建舞台,用政策的温度保驾护航,让每一分才华都能在这里绽放。越来越多的人才跨越山海与绍兴“双向奔赴”,涌现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家、“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及各领域高层次人才,为这座城市聚力赋能。
人才周启动仪式上,我市分别为首批省“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代表及2025年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青年科技型企业家颁发聘书和证书,并为本土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颁发绍兴市特聘专家纪念杯,彰显礼才爱才诚意。“感谢绍兴给我深度接触企业的机会,让高校的科技成果得以落地转化。”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副总”刘栋良深有感触地说。
让人才“站C位”“当主角”,不辜负每一份梦想,正是绍兴这座城市对人才许下的约定。目前,像刘栋良这样的“科技副总”或“产业教授”我市已有170名。为进一步贯通校院企人才有序流动通道,我市专门出台《校院企高层次人才流动共享实施方案》,建立起“编制池”“人才驿站”,允许人才“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持续提升人才待遇。
——搭建广阔舞台,让人才“才尽兴”。作为浙江首个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我市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之路,“三位一体”集成改革成果丰硕。
今年8月,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绍兴市委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决定》。本届人才周活动中,2025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总决赛等系列活动重磅推出,以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可以说,守正创新、精准务实是绍兴人才周系列活动不变的内涵——在不同阶段瞄准绍兴“成长的烦恼”,以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这次人才周也同样,聚焦特色产业,揭牌一批重大人才科创平台,揭榜一批企业技术需求,签约一批重点人才科技项目,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
人才周活动现场,一批校地共建研究院揭牌成立,如新成立的香港理工大学绍兴技术创新研究院将聚焦智慧纺织、现代住建、碳纤维及复合新材料等绍兴特色产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工作,破解传统产业升级之难。7个揭榜挂帅项目涵盖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领域,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将通过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四题一评”协同攻关机制,有效破解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难、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
“在绍兴,人才不是被动服务的要素资源,而是主动发力的核心变量。”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厚植创业沃土,让人才“创未来”。作为启动仪式的重要环节,我市面向广大英才,重磅发布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产业人才战略需求目录,明确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方向与紧缺岗位,这是绍兴满满的诚意,也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信心和决心。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沃土上,才能借力起跳,实现自身价值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
2025绍兴人才周期间,我市还将创新推出高层次青年人才研学、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人才健康服务等互动服务活动,持续推进人才出彩、城市出圈。
从资金支持、项目孵化、场地租赁,到发放人才消费券,深化“七天免租”“零元免入住”人才安居模式等人才服务关键小事,绍兴已形成全周期、多层次的政策网络,打造创业者的“梦想之城”。
“我们将全力当好坚强后盾、温馨港湾,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最贴心的政策、最暖心的服务、最舒心的环境。”我市各地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表态。
产才共融,创享未来,今日的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让人才向往、更能成就人才,期待更多海内外英才与绍兴“双向奔赴”,共同演绎“人城共生”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