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桥系鸡首壶:战乱年代百姓的美好祈望
日期:09-18
■ 见习记者 俞姝萱
我静静伫立在绍兴博物馆的展柜里,灯光轻轻洒在我的身上,让我的“鸡脑袋”更为显眼,常常引来参观者围观。
我出生于东晋,名字叫青瓷桥系鸡首壶。我呈盘口、圆唇、细长颈造型,口径9厘米,高21厘米,底径9.7厘米。我的肩膀上对称分布着一对桥形系,用于穿绳提携或悬挂。我身上最为特殊的,当属肩膀上的鸡头、鸡尾装饰,鸡头戴着高高的冠,脖子修长,筒状的嘴巴仿佛下一秒就要发出清亮的啼鸣;鸡尾则巧妙地弯成执把,一路延伸到盘口,既好看又好用。我的肩部还饰有弦纹,胎色灰白,全身因施有青釉而呈青灰色。
我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传承盘口壶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工匠们巧妙地增添了鸡头与鸡尾的设计,让原本略显呆板凝滞的我,变得充满灵气与活力,极具艺术张力。
像我这样的鸡首壶诞生,与我国自古崇鸡的文化现象有关。鸡在中国有着超过6000年的驯化史,凭借其生蛋、打鸣报晓及驱虫等众多本领,与牛、羊、猪、狗一同被誉为“五畜”,在农耕社会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古人常将准时打鸣的鸡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视其为拥有阳刚之气、能禳灾除凶的瑞鸟。而“鸡”与“吉”谐音,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东吴至西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年代,长期的封建割据与连绵不断的战争,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将鸡这一充满吉祥寓意的动物元素融入器物设计,不仅展现出古人在艰难岁月中依然未减的生活情趣,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战乱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深切祈望。
我的形态与用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最初,鸡首实心不通,是一种殉葬的冥器,而不是实用之物,鸡首承载着祭祀的意义。后来演变成鸡头可通水、鸡尾变成龙形柄的实用之器,这时的鸡首,更多地承担起装饰美化的作用。再到后来,因实用性强,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制作工艺逐渐趋向快捷简便,壶身上那些精心捏塑的鸡首、龙柄等动物造型也慢慢简化、消失。就这样,我从最初的随葬冥器,一步步演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酒器、茶具,真正走进了烟火人间。
小小的一把鸡首壶,虽体量不大,但寄托了战乱时期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科技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多样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