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那端,我最先想到的还是她!”
日期:09-18
基层行医18年,她成了居民最信任的“社区女儿”
“在地球那端,我最先想到的还是她!”
■ 记者 汤桂平
“在地球那端,我最先想到的还是她。”近日,家住迪荡街道洞桥社区天成花园的吴阿姨刚从美国回来,就来到迪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蕺山站点,把早早让丈夫定制好的一面锦旗亲手交给社区医生马兴美,感谢她远隔重洋的问诊。
吴阿姨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她去美国旅游,有一天突然发烧,急切之下忘了跟这边时差有13小时,凌晨5点不到便拨响了马兴美的手机。“马医生,我现在在国外,人生地不熟,怎么办?”马兴美翻身坐起,在床上一条一条回复吴阿姨:体温多少?有无咳嗽?在当地能买到什么药?自己带了什么药?20分钟后,大洋彼岸的老人端着热水,按医嘱服药,48小时后终于退烧。事后,吴阿姨一直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就让自己的丈夫定制了一面锦旗,等自己从美国回来后再亲自送过去。“有她在,我们很安心的。”吴阿姨说。
“被需要,才是我最大的勋章。”马兴美腼腆地说,其实这只是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在18年的基层行医经历中,她的“战场”不在无影灯下,而在4.3平方公里的社区里——一间诊室、一部电话、一双总被患者握得温热的手。对高血压、糖尿病等351名慢病患者,一人一档,她每天都进行动态监测。脊柱手术后卧床的王大爷,她7次上门换药,零感染。王大爷说:“大医院排队3小时,她不用30分钟就到床边。”
对很多社区居民来说,马兴美就是大家最信任的“社区女儿”。“李奶奶空腹血糖9.2”“张爷爷忌海鲜”“顾阿姨一周后回访”……在马兴美的手机通讯录上,近一半是老年患者,备注上写着一行行“病情”。时间久了,熟悉她的患者都亲切地喊她“阿囡”。
“马医生你真当比我自己女儿还要好,好给我做女儿的……”近日,75岁的单阿姨再次前来找马兴美医生门诊,嘴里又开起了半真半假的玩笑。单阿姨其实没什么大病,只是有点高血压,来找马医生配点药。不过,前阵子她老伴突然中风了,吃喝拉撒全靠她照顾,对此她有点担心,万一自己和老伴一样怎么办……
马兴美没急着开药,而是把单阿姨拉到一旁,用血压仪和BMI体重测量仪测量血压和健康指数。“你看你的指标控制得还好的,不要胡思乱想。”马兴美一边查看电子健康档案,一边安慰着。在她的耐心疏导下,单阿姨的心情由阴转晴,又从包里掏出一个药盒子让马医生帮忙看看药的情况。“马医生总是这样贴心,有她在,我来站里像串门。”单阿姨说。
像单阿姨这样经常来卫生服务站“串门”的老年患者还挺不少。“阿囡啊,你帮我听听,我今天胸口有点闷……”单阿姨刚起身,84岁的王大爷便坐在了诊桌前。“你保心丸在吃的吧,一定要按要求吃啊,一次一粒,一天3粒。”马兴美一边听诊,一边嘱咐着老人。对于这些老人的病历档案,她说起来时一清二楚,就犹如额头前放了一台电脑。马兴美说,王大爷是他们站里的一位老病人,本身患有冠心病,肝、胆等器官也都动过手术,今年5月份又因为气胸手术住过院……
马兴美的诊室内,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故事。据悉,从医18年以来,虽然蕺山服务站点被分分合合划并多次,但马兴美在这个基层站点当“社区医生”的身份一直没有变。其间,她曾获得“绍兴市十佳社区医生”、“助人为乐”奖、优秀责任医生、年度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