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长三角电力负荷屡破历史纪录,从上海单日负荷首破4216万千瓦,到安徽用电量同比激增14.49%,电力数据的攀升既体现出极端气候的考验,也揭示出产业发展的深层动能。在高端制造持续扩张、算力需求爆发增长之下,长三角的创新实践正悄然重塑能源供应模式。
夏季用电高峰频现
今年夏天,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频频刷新用电负荷峰值纪录。
8月25日,上海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421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而苏州整个夏天5次刷新历史纪录,最高负荷达3430万千瓦,同比增长5.04%。
峰值不断刷新之外,总体用电量也增长明显。根据最新的7月份用电量数据,三省一市用电量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安徽同比增长最多,由去年的359.60亿千瓦时增长到411.71亿千瓦时。
为何今夏对电力的需求量如此之大?高温是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立夏至大暑期间,全国平均气温达到21.15℃,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炎热天气刺激了空调的用电需求。华东电网数据显示,7月4日当日空调负荷占比达37%。而根据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对去年整个暑期的用电统计,空调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负荷的四成。
为保障今夏电力平稳供应,长三角三省一市做出多项努力。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江苏今年全面完工13项迎峰度夏主网工程;安徽坚持“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在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侧同时布局发力。另一方面,实现电力资源全国范围优化配置,浙江今夏首次向全国七大区域购电,晚高峰最大外购电力达4340万千瓦。
电力增长背后的经济动能
电力数据增长的背后,更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研究表明,用电量的增长与产业的增加值有着明显的正相关。
一个关于电力的指标则可以反映产业结构。单位GDP电耗用以表示生产单位GDP所需要的电量,根据2024年数据,上海每1万元GDP需要消耗367.9千瓦时的电量,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最低的耗电量,显著低于730.3千瓦时每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从这个指标来看,上海单位GDP电耗较低,能用更少的能源创造更多的价值。证明了上海一方面正在摆脱以高能耗为代表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注重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江苏作为工业强省,其619.5千瓦时每万元的电耗也低于全国均值,证明其在高能耗的制造业基座上成功推进了产业升级与能效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指标并非越低越好。浙江的单位GDP电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更大,这与浙江经济结构的发展息息相关。据国网浙江经研院分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也在加大,都导致了用电量的增速加快。
算力成为“耗电大户”
AI产业迅猛崛起,也带来用电量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AI产业对算力的依赖程度极高,而算力或数据中心恰是“耗电大户”。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份,浙江全省算力产业带来的用电增长已超过20%。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约2.2%逐年提升至2024年的约2.7%。
据分析,2024年算力中心用电量超过1660亿千瓦时。尽管目前算力中心用电量不足全社会用电量的2%,但其增速远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之上。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算力需求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算力中心用电或超7000亿千瓦时,占社会用电量的5.3%。
为何算力电耗如此之高呢?当下,“万卡集群”的算力中心正在加速落地,训练AI大模型使用的主流算力芯片英伟达H100,一张最大功耗为700瓦,运行一小时就要耗电0.7千瓦时,遑论万张之多了。
(据《解放日报》 作者 崔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