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拉链坏了、鞋子破了、菜刀钝了,找银龄达人工坊;孩子青春期需要心理疏导,找芳语心理咨询工作室;对小区物业服务不满意,找“大DO娘舅”物业调委会……在柯桥区柯桥街道大渡社区,群众有需求,社工和志愿者就会提供相关服务。
大渡社区是绍兴最大的城市社区,也是当地典型的融合型移民大社区,常住人口2.5万人,“新柯桥人”占比达70%,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28个民族。该社区人口众多,构成多元,居民和社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柯桥街道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坚持推进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在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上下功夫,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为民服务“1+1>2”的效果,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目前,大渡社区已重点培育25个社区治理、邻里互助、“一老一小”、心理疏导、健康医疗等“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招募社区志愿者超3800名,志愿服务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和美社区。
邻里互助
“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邻阿姨”做“邻里糕”。
台州的麦油煎、绍兴的巧果、临海的“糯叽叽”……近日,大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享厨房,一群“邻阿姨”又开始做起了美食。油炸的香味飘散开去,引得不少居民循香而来。
“今天油温控制得恰到好处,巧果特别香脆。”老家在山西的仁计花从隔壁的声乐室过来,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刚出炉的巧果品尝,竖起了大拇指。此刻,邻里情谊如糕点般鲜香迷人。
“邻阿姨”做“邻里糕”,是大渡社区持续4年的志愿服务项目。大渡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最开始邻里关系陌生,彼此交流不多。大渡社区党委书记张晓鸿发现,不少退休在家的阿姨厨艺精湛,“我们可以组织阿姨们加入志愿服务队,给大家分享各自家乡的美食,以此打破地域隔阂,促进邻里融合”。
大渡社区将一处公共用房改造成邻里工坊,每周邀请一群阿姨来做家乡的美食,在一次次揉面、调馅、拉家常、分享美食中,居民们完成了从“对面不相识”到“知心好邻居”的温暖蜕变。截至目前,“邻里糕”活动已累计开展1000余次,分享给社区上万名居民,“邻里糕”成了“和谐糕”。
“邻阿姨”志愿服务队的公益项目早已不止分享美食。“平时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为困难邻居买菜、送药、打扫卫生、织补衣物。”“邻阿姨”志愿服务队的杨璎说。
如何让志愿服务真正融入社区治理脉络?大渡社区秉持“大渡的事情大家做”这一核心理念,通过党建引领积极推动邻里互助,编织出一张充满韧性与温情的社区共生网络。
大渡社区有个银龄达人工坊,集聚了17位有一技之长的退休老人,有擅长做衣服的王后娣、擅长竹艺编织的李茂盛、擅长磨剪刀与修鞋的陈百富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小修小补”生活服务。
“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再就业’,订单一个接一个,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但干得很开心。”69岁的王后娣笑着说。她每天都会到银龄达人工坊“上班”,给居民们修改衣服、做定制成衣,平均一天就能做一件。由她带领的“缝缝补补”小队,成员也越来越多,设备从最初1台缝纫机发展到了6台,锁边机也从1台增加到了2台。
从“邻阿姨”到“银龄达人”,再到小Do成长志愿服务队、大渡和志愿服务队、大渡360志愿服务队、新力量志愿服务队、中外一家亲志愿服务队等,大渡社区以“一老一小一新一外”为服务重点,聚焦群众需求精准开展项目,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专业激活
让服务有温度更有深度
芳语心理咨询工作室。
志愿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工作日下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祁芳芳却“翘班”回了社区,在芳语心理咨询工作室整理来访记录。“刚开学,孩子可能会有开学综合征,产生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需要做个评估或回访。”祁芳芳说。
近一年,她帮助社区内多个有自残倾向、厌学情绪的孩子走出了焦虑困境。16岁的小周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父母再婚,她上初中时有了辍学打工的念头,父亲带着她来芳语心理咨询工作室寻求帮助。祁芳芳耐心辅导,用了3个月时间,终于让她转变心意,这学期重新回到课堂。
芳语心理咨询工作室去年4月成立,由专业社工联合范慧卿、祁芳芳2位有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社区居民共同发起,利用晚上、周末或空余时间给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今工作室已有6位志愿者,累计开展80余次一对一心理辅导。
过去,像心理咨询这样的专业需求,社区志愿者常常面临“想帮忙却不知怎么帮”的窘境。如今,通过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深度融合,大渡社区挖掘了一批专业人士,志愿服务不再聚焦单一生活场景,而是实现全场景延伸——覆盖心理辅导、法律帮扶、医疗问诊、矛盾调解等诸多专业领域。
“大DO娘舅”物业调委会则由18位专业人士组建而成,包括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律师胡杰丰、彝族退休法官欧其阿明、尼日利亚工程师艾迪等,专门解决一些普通居民无法解决的难题,如小区公共车位权属争议、公共设施修缮更新、高层楼栋外墙脱落、架空层电瓶车充电等。
小唐医生问诊服务队由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柯桥分院医护人员组建,成员们定期或不定期上门,为有看病难、就医难困扰的社区居民提供问诊、换药、抽血、用药指导、宣传健康养生知识等服务。香水湾小区的王大叔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脚底溃烂,每周要去绍兴市中心医院换药,来回要花2小时。小唐医生问诊服务队得知后,主动上门给他换药、包扎伤口,帮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以专业赋能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反哺治理。大渡社区高效整合辖区内外资源,链接党员、爱心居民、政府派出机构、爱心商户、社会组织等,为志愿服务提供专业有力的支持,让志愿服务从“情感驱动”转向“价值驱动”,提升服务精准度和治理效能。
小区自治
实现“我的小区我做主”
在锦盛蝶庄小区4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和谐楼”三个字。环顾四周,一楼架空层内瓷砖地面光滑洁净,邻里角布置了桌椅、绿植,每到傍晚,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乘风凉、闲聊天,和谐在那一刻变得具象化。
从破旧斑驳的楼道,到美丽温馨的公共空间,变化始于一次自治实验。锦盛蝶庄2008年竣工交付,历经10余年,楼道石灰墙大面积破损,角落杂物堆积。2年前,党员丁春燕与楼道长在楼道微信群倡议:“大家要不自发捐款,凑钱把楼道装修下?”没想到建议当即被采纳,每家出资4000元,两天就凑了8万多元。
几天后,由楼道长、楼栋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楼道和美议事志愿服务队就成立了,负责敲定施工方案、寻找施工方、跟进施工进度等。楼道硬装完毕后,居民们又自发布置软装。给墙壁挂上装饰画,通过“头脑风暴”给楼道取名,挂上匾额……
楼道是最小治理单元。近年来,大渡社区积极推进“和美楼道”建设,发挥多方协同机制,依托每个楼道议事群,发动居民自筹资金363万元,已建成“和美楼道”42个,覆盖总楼道数的22%。
“和美楼道”的建设,让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小区自治上有了更多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近,锦盛蝶庄的楼道议事群里又有了新议题——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棚。锦盛蝶庄共有30栋楼,若要让电动自行车集中停车充电,势必众口难调,若分开建,建在哪里,建多大?张晓鸿发动业委会、业主们主动参与进来,把决策权还给居民。
小区业委会主任胡海锋说服自家楼栋的其他业主,率先将楼下绿化带改造成停车棚,给小区业主“打了样”;在楼道长孙兆础牵头下,8幢紧随其后,将入户左侧的绿化带改造成充电桩,还顺便对周边的绿化进行了升级……每个楼道自己选址、设计,同时,小区业委会找到了“建造免费,充电收费”的企业负责建造车棚,破解资金难题。不到一年,在原有260个充电桩的基础上今年又有180余个充电桩正式投用。
“和美楼道”的辐射效应,还在源源不断扩散。从楼道自治到小区共治,大渡社区通过志愿服务连接千家万户,构建起一套“大家事大家议”的治理体系,真正实现“我的小区我做主”,为社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银龄达人工坊。
最美楼道一角。
统筹 阮宝夫
撰文 杜珊珊 周可阳 陈建涛
图片由柯桥街道大渡社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