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剡溪小学 袁男
当小凯在校园音乐节敲响架子鼓时,跃动的鼓点仿佛在诉说那些曾被定义为“问题儿童”的日子不过是他漫长成长路上的一段插曲。
初见
新学期,我重返一年级教学。开学第一天,小凯的同桌就“告状”——他欺负人。第一周,关于小凯的意见竟达10多条:扯女生辫子、和男生打架、摔本子、骂脏话……
每一次收到投诉,我都耐心地对他进行口头教育。然而每一次,他都表情冷漠,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面对小凯,各科老师也是头疼不已,数学老师无奈地说:“桌面,总是乱糟糟;课本,总在寻找中。”
和小凯妈妈交流时,她情绪激动地说:“这孩子到家就是玩,脾气又倔,我真拿他没办法。”
一个刚刚年满七岁的孩子,怎么会如此“桀骜不驯”呢?我决定把这个问题当作研究课题,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寻源
初见端倪,始于一堂《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课。课上,学生们轮流借助树形图介绍家庭成员。轮到小凯时,他突然眼眶一红,说:“老师,爸爸不要我们了,我没有家了……”家庭的变故,如一场狂风暴雨,重重地冲击着这颗幼小的心灵。我赶紧上前轻轻抱着他,柔声宽慰。
为了全面了解小凯的家庭情况,当晚,我走进小凯的家。在深入交谈中,我发现他的家庭问题确实不少:小凯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情绪波动大,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方法;小凯父亲再婚后,忙于生计,对小凯的成长缺乏关心;父母常年争吵不断,导致双方用溺爱弥补对小凯的歉疚。
亲情的缺失,紧张的家庭关系让小凯的内心绝望无助,因为得不到正确疏导,小凯压抑的情感长期以暴力的方式进行宣泄,甚至以故意扰乱秩序来获得周围人的关注,但这样的做法自然招致更多的批评指责,长此以往,小凯就产生了逆反心理。
携手
我意识到争取家校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我首先建议小凯妈妈调整心态。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强,容易受身边的人尤其是最亲近人的影响。我推荐她阅读《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一书,建议她用知识提升自己,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我跟小凯说:“你是个小男子汉,要快快成长起来保护妈妈。当你做好了自己的事情,完成作业之余帮妈妈做做家务,妈妈会倍感欣慰。”
同时,我引导小凯妈妈分阶段对小凯进行训练。以三个月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关注小凯的安全感,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第二阶段重点落实小凯的自理能力,帮助他整齐有序地收拾书包和桌面;第三阶段正向强化,借助“赞美卡片”,肯定孩子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小小进步。
之后,我又联系了小凯父亲,在耐心沟通下,小凯父亲参加了班级“好爸爸课堂”,不但将书本之外的广阔天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还当着孩子们的面答应每周至少抽一天时间陪伴小凯。感受到父爱的小凯,心中的怨恨也渐渐消散了。
在后续的交流中,小凯父母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承诺以后不再争吵,努力为小凯营造一个有爱的氛围。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提高了小凯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收获自信的小凯,开始变得“有所谓”起来。
托举
原以为,小凯的良性转变指日可待。但很快,小凯旧态复发——同桌又一次投诉:“老师,小凯把我的文具盒藏起来了。”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面对我的询问,小凯再一次红了眼,大眼睛里藏满了委屈:“老师,我只是想跟他一起玩……”小凯渴望同龄伙伴的情感,更需要团队力量的扶持。
我策划了每月“小组竞赛”活动,在班内开展帮扶,围绕“善德,善劳,善健,善雅,善学”全面育人,促进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小凯跟组员们一起,逐渐融入集体之中。看到小凯活跃的身影,我相信这个孩子在不断蜕变。
但由于过去积累的负面印象过于深刻,个别心直口快的学生还是不喜欢他。我除了引导,也在寻找合适的契机。
绽放
“看,我们的孩子真棒!”一天,校长在钉钉群中分享了一段视频: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唯独小凯弯腰捡垃圾。带着欣喜,我在班中分享了这段视频。孩子们看完后,纷纷看向小凯,眼神中充满了赞许。小凯的同桌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羞涩地笑了,那是被看见、被认可的笑容。
孩子们发现,小凯的桌面书本摆放整齐,地面也挺干净,甚至班级日志上,小凯已经从投诉榜上下线很久了。
那天,我顺势分享了小凯父母用文字记录的点滴成长;分享了任课老师用照片记录的进步亮点。
那天,全班孩子为小凯热烈鼓掌,小凯激动地哭了。
后来,音乐老师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学校“水精灵”风采展中有了他打架子鼓的帅气身影。
现在的小凯有了自我成长的力量,他不仅能自信地做自己,还能为班级、为家人“有所为”了。
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学生,都需要更为细腻与坚韧的引导。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精确诊断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量身定制成长策略,携手家长,凝聚集体的温暖,点燃孩子的内驱力,通过关爱与智慧,引领这些孩子从“无所谓”到“有所谓”,最终实现“有所为”,收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