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老师“懒”一点学生“能”一点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15版:绍兴教育导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诸暨市庆同小学 周月霞

  参加完“甬、温、绍、舟”四地“互学互进”小学体育课堂专题研讨活动,笔者对活动主题——“以导促学”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体育教师,上课时,特别是教学生拍球、传球、运球这些操控性技能,总觉得自己很忙:忙着示范,忙着纠正动作,忙着喊“注意手型”“看准了”。结果呢?有的学生是学会了,但感觉像是我“灌”进去的;有的学生练着练着就蔫了,因为太枯燥了。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症结:我太“勤快”了,包办太多,学生反而没了自己琢磨、体验和成长的空间。“以导促学”四个字一下子让我开窍——老师要做的不是拼命“教”,而是巧妙地“导”,把学习的“方向盘”慢慢交到学生自己手里。

  “导”在目标设计上,别光盯着“会做”。以前备课,常常把教学目标写成“全班80%能连续垫球10个”。现在想想,这太“死”了。操控技能不是杂技表演,光看次数不行。得看学生能不能灵活用、动脑用。比如教球类,目标可以变成:“能用至少3种方式控制球不让它跑掉”或者“和小伙伴配合时,知道选哪种传球方式最合适”。教学目标活了,课堂才有更多可能。

  “导”在课堂行为上,要让学生多“出声”。采用 “以导促学”后,最大的改变是我话少了,问题多了。以前爱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现在尽量问“哪种方式能让球更快穿过防守”“为什么你选这种方式传球”“要是对方拦得严,还能怎么办”……问题一开放,学生的眼睛亮了,七嘴八舌讨论、尝试。我还试着让他们当“小教练”,互相教学。为了给同伴讲清楚“上手传球”的要点,他们自己反而把动作要领琢磨得更透了。小组活动也更有意思,比如让他们“用身体不同部位停球再快速启动”,各种稀奇古怪又有效的办法都冒出来了,比我一味强调“标准动作”效果好得多。

  “导”在问题任务上,把技能“藏”进游戏里。 最怕把操控课上成小号的专项训练课,学生的压力大,兴趣也没了。怎么避免?关键是把技术“藏”起来,设计成好玩的游戏和任务。比如“运球寻宝”,路线让他们自己设计,加上一些障碍,学生玩得投入,运球自然掌握了;“用投掷动作玩垃圾分类”,看谁投得准、分得对,技能就用到了生活里。任务驱动是“法宝”,比如“设计一条过障碍路线,要用上3种不同的控球动作”,学生们既动脑又动手,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综合能力。

  “导”在评价上,眼光放长远点。评价也不能光看“球进了几个”“垫了多少下”。我更关注:会不会用?在跑来跑去、有人干扰的情况下,球还控得稳吗?会不会合作和表达?能不能看出同伴动作的问题,并且讲清楚怎么改进?会不会动脑筋?能不能把学到的动作,变着花样用到新游戏、新情境里?

  这次学习让我真切体会到,“以导促学”不是老师偷懒,而是勤在用心设计、勤在精准引导。老师把舞台让出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看着他们在课堂上尝试、争论、合作、创造,脸上那种专注和兴奋劲儿,这不就是我们体育老师最想看到的吗?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觉得体育课“有用”,这条路,我觉得走对了。以后在球类、小器械这些课上,我还得继续琢磨怎么“导”得更巧妙,让孩子们在玩中练、练中思,越学越能干,真正爱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