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裘子迈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师与培训基地名单(第四批),我市有6所学校名列其中。人工智能如何融入学校教学?这些学校将人工智能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教学成果显著,走出了各自的实践探索路径,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循序渐进,拓展教学领域
前不久,记者走进柯桥区马鞍中心小学的校园电视台,崭新的设备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体验宣传片的制作,对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初步的认知。”教师俞菊萍介绍。
校园电视台仅仅是人工智能融入该校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学校提供了不同的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针对低年级学生,课程目标以“体验”为主,开设《人工智能入门——跟着小飞学AI》课程,这里的“小飞”是一款机器人,能够结合趣味任务(识别蔬菜、互动教学等),用AI互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人工智能设置的项目场景;针对中年级学生,课程目标以“培养兴趣”为主,《快乐小码农——手机编程入门》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编程工具,体验简单的动画、小游戏制作;而对高年级学生,课程目标为“深化认知”,学校则为学生开设《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实践》课程,结合项目化学习,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认知。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校园人工智能竞赛、人工智能创意作品展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天工造物”“人工智能考级”等区级以上赛事,同时还为学生提供3D打印、激光切割等实践机会。
循序渐进、多管齐下,学校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对人工智能逐步从“认知”到“体验”,再到“创造”,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增强、逻辑思维得到改善、创新意识实现萌发。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生在课后主动研究编程,积极参与相关竞赛,甚至有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规划未来的学习方向,实现了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可喜转变。
“接下来,学校还将进一步深化课程创新,结合地方产业,开发‘人工智能+本土印染文化’等特色课程,完善小学至初中的学段衔接体系,避免人工智能教学内容的断层。”学校负责人透露。同时,学校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教学成果,持续组织学生参与高规格赛事,以赛促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开展个性化教学,如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弹性调整课程难度,引导学生生成对知识的探索兴趣,逐步提升能力,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夯实基础,辐射区域教育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相伴相生,共促共进’,努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融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嵊州市双塔小学校长陈雷钧介绍。
“我们配备了专属的教学空间,功能分区明确,拥有钱学森人工智能专用教室、专业录播教室等。”该校教导主任叶建刚说。其中,钱学森人工智能专用教室划分有教学区、实验操作区与成果展示区,可以支持学生理论学习、动手实践与作品展现。自2018年起,该校陆续购置了开源硬件套装、创客竞赛套件等设备。“这些设备覆盖了人工智能普及与进阶教学的全场景,可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培训主题的设备需求。”叶建刚说。
目前,学校有3名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应用教学专职教师,他们均同时担任校科技队教练,一线教学与竞赛指导经验丰富。师资团队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化课题研究。“2024年,学校教师王梦娇指导的‘智能博物’项目获绍兴市第一名、浙江省二等奖,教师叶森方等指导学生获得了Makex机器人挑战赛浙江省一等奖。”叶建刚补充说。此外,师资团队积极参与培训,与时俱进,提升教学能力,主要为两种形式,一是“引进来”,即邀请人工智能教育专家进校园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手段普及培训;二是“走出去”,即迭选年轻教师参与央馆及省、市、县级的人工智能专项培训。
近年来,双塔小学在打造师资队伍的同时,积极分享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起到了一定的区域辐射作用,多次承办嵊州市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比赛研讨会等人工智能相关活动,夯实培训基础。2023年7月,该校成功承办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主办的“浙江省小学信息科技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暨新教材备课活动”,参与人数超300人。除了承办以上活动,该校还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等形式,为区域内的学校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经验参考。“我们的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陈雷钧说,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耕AI教育沃土,积极打造区域内央馆人工智能培训基地校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