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上海都市脉搏里的感情变化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解抒平

  《紫丁香》的作者是叶灵凤(1905—1975),中国现代作家、画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加入《救亡日报》工作,后随《救亡日报》来到广州,1938年广州失守后辗转香港,从此在香港定居,1975年病逝。今年是叶灵凤诞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紫丁香》的出版有纪念意义。

  叶灵凤在20世纪30年代就心心念念想编辑出版自己的这本短篇小说集,甚至已经写好了序言、列好了篇目,但由于战乱,书稿在奔波中遗失,这个心愿一辈子都没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在20世纪90年代编过一本同名集子,当时能找到的篇目并不全。后来,他偶然在旧报纸上发现了叶灵凤先生当年写的序言,序言里清清楚楚写了要收录的篇目、数量。根据这个线索,他在数据库里翻旧期刊、旧报纸,一点点把文章找齐,总数正好和序言里写的一致,这才还原了这本书。“现在这本书能出版,叶灵凤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欣慰,连他自己都找不到的两篇小说,我们真的‘大海捞针’捞出来了。”陈子善说。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保留了当年的插图。很多旧书重印时这些细节都丢了,但《紫丁香》把它们原封不动呈现出来,拿到书就像穿越回了上世纪30年代。

  叶灵凤是个“多面手”,文学、艺术样样都行。他是创造社的“小伙计”——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是元老,叶灵凤这批年轻人跟着他们在《洪水》《创造月刊》上写小说、诗歌、散文,特别活跃。他和潘汉年还合编过一个小刊物《幻洲》,其尺寸像年历卡那么小,很有意思。他不只是作家,还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刘海粟当校长时,叶灵凤交不起学费,校长说:“你能把郭沫若请来演讲,我就免你一学期学费。”结果他还真把郭沫若请来了,学费就这么免了。他的装帧设计也很厉害,自己的书、别人的书他都设计插图。后来,他在现代书局当编辑。

  叶灵凤在《紫丁香》的题记里说,自己“四年以来始终在做一种新形式的尝试,想采取电影的爽快、明朗的手法,描写生活在都市脉搏里的感情的变换”。这话特别准确,他的小说就像老电影,镜头切换快,语言全是短句,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段,节奏和都市生活完全合拍。

  他写的人物也很有意思,“生活在现代都市气息中,却具有一颗古典的心,一种中世纪的感情”。这种矛盾感在《紫丁香》里处处可见:男女主人公在霞飞路的咖啡馆约会,心里想的却是传统爱情的遗憾;在百货公司里挑选时髦商品,却怀念着旧时光的温情。这种“现代外壳下的古典内核”,让20世纪八九十年前的故事读起来一点不陌生。

  他的小说还有个特点,短篇都特别短,坐一次地铁就能读一两篇,但情节完整,意味深长。20世纪30年代他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在《现代》这样的杂志上写探索性短篇,一边在报纸上连载通俗长篇。他的朋友都说,写短篇的叶灵凤和写长篇的叶灵凤像两个人。这种“双重写作”在现代作家中很少见,《紫丁香》收录的是他最具探索性的那部分,代表了他最高的创作水准。

  《紫丁香》里的每篇文章都有亮点,比如《紫丁香》这个同名短篇,它把都市男女的暧昧和遗憾写得特别细腻,结尾那句“像紫丁香一样淡淡的哀愁”,特别有味道。叶灵凤对现代人的启发在于他的“探索精神”,20世纪30年代他就尝试用新手法写都市,不重复自己,这种求变的态度值得现在的作家学习。

  去香港后他基本不写小说了,转向散文和专栏写作,编了《读书随笔》三卷本,里面谈藏书、谈书画、谈毕加索,特别有见地。《紫丁香》里的这批短篇是他小说创作的“绝唱”,之后再也没写过类似风格的作品,所以更显珍贵。严家炎先生编新感觉派选集时就选了叶灵凤的作品,但后来很多研究只提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忽略了他,这次也算还历史本来面目了。

  作者系上海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