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游、非遗研学游、文化研学游……研学之旅,寓教于乐,陶冶情操。
今年暑期以来,绍兴各种类型的研学游持续升温,研学游市场有什么特点?在文旅融合时代,研学游如何玩转“研学+”,实现“研学优”?
●记者 童 波
最亮是那抹红色
9月7日上午,绍兴博物馆组织开展“稽山烽火 越地脊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们走进“越地烽火长歌”抗战历史课堂,沉浸式回顾绍兴红色历史,并进行抗战主题非遗金箔画创作。此次研学游通过馆内教学、实地研学、舞台剧展演,将上虞区陈溪乡红色后勤基地等多个红色地标有机串联,引导学生们重返烽火岁月、感悟民族精神。
今年暑假,一辆又一辆大巴车载着众多学生驶进绍兴各个景区和景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研学游成为一大爆款,通过红色旅游与教育有机结合,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传承红色精神。
绍兴周恩来纪念馆推出的“抗战烽火 万众一心”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红色研学游,让学生们了解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周恩来同志事迹,激发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我们在周恩来铜像下重温少先队入队誓词,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周恩来祖居和纪念馆,开展趣味主题班会,写下对自己的未来寄语,非常有意义。”越城区一所小学的学生说。
秋瑾故居推出了“养书剑气质,引巾帼新韵”“重走辛亥之路”“皮影戏研学游”等主题活动。在文创室进行军包制作,体会红军生活的艰苦;参观大通学堂,观看影片《竞雄女侠秋瑾》,在皮影戏体验中,了解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革命先辈事迹;在辛亥三杰雕像前,朗诵爱国诗词,并向烈士献花。
中共绍兴历史展陈馆,现为绍兴市党史教育基地、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命脉的红色地标。该馆推出“烽火千里行——周恩来回故乡绍兴”“童心向党——建党初期的绍兴人”等红色研学游线路,在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下,学生们探寻周恩来发表抗日演说地——越王殿,了解周恩来回乡日程;通过了解建党初期作出突出贡献的绍兴人的故事,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绍兴历史文化悠久深厚,名人辈出,是‘行走的课堂’,我们深挖内在价值,塑造研学魅力,打造研学游新名片,帮助每一个前来绍兴游学的青少年了解历史、品味文化、读懂山河。”浙江省温岭市一家旅行社负责绍兴研学游业务的负责人表示。
寓教于游研有所得
所谓研学游,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采访中,不少参与研学游的工作人员表示,研学游归根到底就是要寓教于“游”,让学生们于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近年来,绍兴积极探索“研学+”融合发展模式,聚焦“研学+红色旅游”“研学+非遗体验”“研学+营地教育”“研学+乡村旅游”“研学+博物馆旅游”“研学+传统文化”等,打造主题研学游线路,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种类型的研学游可谓特色鲜明。在“研学+非遗体验”方面,书圣故里景区的“书圣遗风浸越土·科技智慧绘未来”研学游,通过参观王羲之陈列馆,了解王羲之与绍兴的历史渊源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杰出贡献,并沉浸式感受VR(虚拟现实技术)的魅力,同时体验剪纸、拓印、曲艺、书法等非遗项目。
徐渭故里推出的“徐文长故事非遗研学游”,让学生们欣赏徐渭书画作品,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徐文长故事”,了解徐文长生平,领略“小故事”里的“大智慧”,体悟爱国爱乡情怀,感受非遗文化韵味。
浙东运河博物馆的“传统非遗研学”,让学生体验乌篷船、漆扇、彩陶、烧箔画、古桥营造等非遗技艺,别有一番趣味。
“研学+传统文化”方面,阳明故里推出“开蒙启智 敬仰先圣”研学游,通过寻访王阳明行迹,学习拜师礼仪等,了解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与绍兴的历史渊源,传承阳明精神,感悟阳明文化的奥义。
蔡元培故居推出的“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民国拜师礼研学体验”,以蔡元培“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的教育思想为核心,融入传统拜师礼仪与现代美育实践,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尊师重道与文化传承。“北大校长家”的研学之旅,则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蔡元培等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进行演讲和辩论,引导大家从蔡元培身上汲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贺秘监祠推出的“穿越时空 对话唐朝”研学游,回顾贺知章的传奇人生,了解贺知章的生平事迹。通过趣味答题闯关,重走“浙东唐诗之路”,在游戏中感受中华诗词的浩瀚精深,感受贺知章作为“四明狂客”的豪放不羁与才情横溢。
在“研学+乡村旅游”方面,位于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的刘文西美术馆吸引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学子前来研学。他们手持画笔,交流创作心得,为乡村注入了全新活力。
在“研学+博物馆旅游”方面,中国黄酒博物馆今年暑期累计开设黄酒非遗研学课程200余场次,接待众多海内外研学群体,其中非旅行社组团游客占比达70%。
文化IP连接研学游
2003年,绍兴在全国率先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品牌,成为中国最早开发研学旅行的城市,并入选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2020年,又制定了《绍兴市研学旅行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年)》,从做强项目、打响品牌、培育市场、挖掘脉络和推动发展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发展策略。精心绘制了《绍兴研学地图》,开发精品课程500多节;培育推出大禹陵、兰亭、会稽山、瓷源小镇等一批重点研学旅行营地;迭代并持续推出鲁迅研学之旅、唐诗之路研学、书法研学、戏剧研学等10余条经典研学游线。
在文旅融合的深度实践中,绍兴传统景区依托文化IP的独特势能,通过研学实现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当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转化为文学启蒙的实景课堂,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演变为书法美育的沉浸剧场,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具象成水利工程的思维训练,原本静态的文化符号便被赋予了动态的教育功能。
记者发现,如鲁迅故里推出的“三味早读”研学产品,让学生们坐在三味书屋内,在“先生”的带领下学习和朗读《三字经》。突然,进来一位迟到的学生,被先生“罚打”手心。这样的情景化设计,加深了学生们对鲁迅刻在桌上那个“早”字的理解。
去年10月,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游课题组发布了《研学·城市——绍兴研学旅游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发达的经济为绍兴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绍兴对于研学团队来说极具吸引力,亲子研学团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停留在绍兴,深度体验和感受绍兴。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学旅游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绍兴的鲁迅、书法、唐宋诗韵等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IP,是绍兴与世界连接的文化密码,也是吸引世界青少年体验和感知绍兴的文化标签。绍兴所拥有的文化IP,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值得被全世界青少年看见、了解和体验。研学旅游的跨界性使得旅游资源有了新边界。柯桥的纺织、诸暨大唐的袜业、山下湖的珍珠等产业都在积极探索与研学的跨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