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她把绍兴文化“染”进草木染里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8版:人物·越匠       上一篇    下一篇

   ■ 见习记者 傅平航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刘金凤,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硕士毕业。2011年起任职于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深耕染整专业教学14年。2025年评上第二届越城区工艺美术大师。她主导开发草木染拓展课程与选修课,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将古法草木染技艺引入校园。深耕古法养缸、柿染等技术研究,主持2023年省级课题“以创意手工扎染为例的专美融合实践研究”,拥有“一种植物染色用的烘干装置”新型专利。推动草木染与绍兴文化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开发水乡主题、兰亭集序等蜡染系列作品,并走进社区、乡村开展技艺普及,是绍兴本土草木染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

  走进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草木染工作室,与蓝靛泥混合的草木清香先于画面涌入眼前——靠墙的作品展示架上,蓝印花布缝制的香囊、柿染的咖色帆布袋、扎染的星云图案壁挂整齐陈列。只见刘金凤正俯身调试染液,指尖沾着些许蓝靛泥。她的语速平缓,目光落在布面上时带着专注,谈起草木染的工艺细节,便如数家珍,工作室里的每一件工具、每一份原料,都藏着她14年教学与研究的印记。

  课堂内外

  让草木染成为“看得见的传统”

  “以前课堂上教的,多是纺织品前处理、工业化打样、化学染料染色这些内容,学生知道按下按钮就能染出一模一样的颜色,却不知道古人是怎么从身边的草木里‘榨’出色彩的。”刘老师回忆起2011年刚入职时的教学场景,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彼时,她教授的染整专业核心课程,聚焦的是现代印染工业的技术逻辑,而她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时接触到的云南扎染,那些带着自然肌理的蓝色织物,始终在她心里留着念想。

  2019年,刘金凤开设草木染选修课。她的想法是,“绍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产地,纺织印染历史悠久,不该让传统染色技艺只停留在古籍里。”但筹备过程却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案,甚至连基础的染材处理都需要自己摸索。那段时间,刘金凤把家里的杂货间改造成了“微型实验室”,下班回家就扎进实验室,从菜市场收集洋葱皮、石榴皮,从网上购买苏木、槐米,一遍遍试验染料提取的温度与时间。“第一次用蓝靛泥染布,煮了两个小时,染出来的蓝色发灰,以为失败了,结果放了两天氧化后,颜色慢慢变深,那种惊喜现在还记得。”刘金凤说。

  2020年,《传统手工印染》课程正式开课,第一堂课教的是扎染基础。有个男生在捆扎棉布时力度不均,线绳松松垮垮。刘老师没有立即纠正他,只是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染色后拆开线绳,棉布上却出现了不规则的星云状纹路——淡蓝的底色上,深蓝“天河”蜿蜒,男生十分惊喜。那之后,这个男生成了草木染课上最积极的学生,毕业前还独立完成了一幅蜡染作品《江南水乡》,乌篷船、石桥的纹路虽不完美,却满是认真。“草木染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追求‘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价值。”刘金凤说。

  课堂之外,刘金凤还带着草木染走出校园。如她受邀到新昌外婆坑村开展技艺培训,给村民们讲如何用当地常见的茶叶、板栗壳染色。除了乡村培训,她还在社区举办公众开放日,教居民染手帕、做香囊。

  实验室里

  在守正与创新中破解难题

  在刘金凤的研究里,守正与创新始终并行。守正的核心在于对古法技艺的完整传承,她将古法养缸作为草木染教学的重要根基,工作室日志详细记录着染缸的日常养护数据。

  创新则体现在原料与工艺的突破上。刘金凤系统性地研究并引入了大量非传统植物废弃物作为替代染材。例如,她成功地利用废弃的咖啡渣、茶叶渣、板栗壳等厨余及农产品加工下脚料,通过发酵或萃取等技术,提取出丰富稳定的色素。这不仅拓宽了草木染的原料边界,更赋予其环保价值。

  更重要的是,刘金凤在工艺上实现了“一材多色”的精准控制。以最常见的洋葱皮为例,在她手中,通过改变媒染剂的种类、浓度与处理顺序,不再是单一的黄褐色,而是能精准地呈现出从饱满鹅黄、浓郁金棕到深沉橄榄绿等一系列丰富的色阶。这种通过科学控制反应条件来精确调控发色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的不再是模糊的经验,而是可重复、可验证的现代色彩科学。

  色牢度,是草木染始终要面对的难题。为了筛选适合绍兴本地的高色牢度染材,刘金凤带着学生做了大量实验。工作室的抽屉里,放着厚厚的实验记录本,每页都详细记录着染材、温度、时间、色牢度数据。

  2023年,刘金凤主持的省级课题“以创意手工扎染为例的专美融合实践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期间,她还与绍兴本地企业合作,将学生设计的蓝印花版应用到服装上,很多产品的反响都不错。她表示,这说明传统技艺只要找对方向,就能走进市场。

  文化融合

  让草木染承载绍兴记忆

  “染缸在绍兴的历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部分,可很少有人知道绍兴的印染历史。”刘老师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她曾去绍兴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关于本地传统印染的记载寥寥无几,大多是碎片化的民间故事,“以前印染技艺多是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很多老手艺就这样断了,我想做的,就是把绍兴文化‘染’进草木染里,让更多人知道,绍兴不只有黄酒,还有这么美的传统染艺。”

  兰亭集序,是绍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也是刘金凤团队重点创作的主题。2022年,她带着3名学生以绍兴文化瑰宝《兰亭集序》为灵感,用蜡染技法复刻兰亭集序,从描稿到画蜡,再进行染色、脱蜡等工序,前后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染色时,为了使蓝白分明,他们进行了大概十二次染色,每次染完都要检查是否有渗色。成品完成后,他们把布挂在工作室晾干,没想到暴晒半个月后,布的边缘微微发黄,文字却更显古朴。后来,这幅作品在绍兴市非遗展览上展出,不少观众驻足拍照,“有人说,第一次见用布‘写’的兰亭集序,很特别。”

  除了兰亭集序,绍兴的水乡、黄酒等元素,也成了草木染作品的灵感来源。“草木染不只是一门手艺,它是把绍兴的土地记忆、文化韵味,一点点染进布里面。”刘老师说,她接下来想做的,是收集更多绍兴传统印染的民间故事,整理成教材。

 

  刘金凤(左)指导学生扎染。

  蓝印花托特包《福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