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绍兴府山阴县有这样一位知县,他真诚恺悌,温文雅裕,为官刚柔相济,恩威并施,被点赞为“循吏之报”。那么,他是谁呢?他在山阴县都有哪些光辉业绩呢?
毛寿南,字宇征,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毛衢之子。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进士,初任浙江山阴知县。他性情真诚仁厚,虽然外表看上去羸弱谦和,“退然若不胜衣”,但遇事果敢担当,“及事有掣肘,人所袖手者,任之无难色”。他在山阴大开言路,民间的隐情因此能够得以上达。
他为民请命,赈济灾民。毛寿南在任时,正值山阴县旱涝不断,遭遇连年饥荒,导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向上申请减免杂税未果后,他不顾个人责任风险灵活施政,毅然顶住压力暂停征收百姓两期赋税,即使为此遭到监司的责难也在所不惜。另外,他还积极实施民生救济,自己主动捐俸禄赈灾,为民施粥发药,使饿者得食,病者得药,百姓赖此全活。当时,有乘灾荒谋反作乱者,他及时发兵镇压,仅抓捕、惩办贼首,余党解散,概不追究,很快便肃清治安,保一方太平。
他以实心行实政,成为赋税治理的清廉典范。他在任坚决拒绝当时盛行的“胥吏谎报赋税完成的欺诈行为”,而以此求进取的潜规则,如实上报缺额,凭良心为赋税纠弊。后逢朝廷赦免时,其他虚报官员反而遭到追责处理,而他的诚信作风则荣获“循吏之报”的评价,真正做到了“居官以实心行实政”的循吏标准。
他厉行司法改革,建立命案即时亲验制度。针对绍兴地区“诬命破家”的陋习,他首创“先验尸后审讯”的流程,严惩诬告,从源头上遏制司法腐败,使得刁风顿息,法治清明。
他改良漕运,推广经验。因为卫所在三百里之外,运粮路途过于遥远,他为此改革折银代缴并补贴运费,得以改善漕运难题。当权者认为他的这一建议很好,发公文让其他州县都推行实施。
他兴修水利,筑堤防洪。山阴县有麻溪坝,坝外为天乐乡,有田三万七千余亩,常年遭受江潮冲溢。毛寿南实地勘察,注重水利工程选址,最终在天乐乡猫山、郑家山之间修筑堤防体系,以捍御外潮。此举顺天应人,“民争赴工”,百姓自发积极参与,没有花费公家一分钱就完成了这一重大水利工程,进而保障了长期农业效益。他还拟开坝泄洪解决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旱涝灾害问题,但是因调任御史未能实施,成了他的未竟之业,颇为可惜。
他礼贤下士,重视人才。毛寿南任山阴知县期间,戏曲家王骥德自比古食客,曾在其官署设席讲学谈艺,并与毛寿南的儿子毛以燧研讨词曲,这为王骥德日后成为著名戏曲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毛寿南治理山阴五年,刚柔相济,政绩斐然,后得以升任御史。他在任深得民心,百姓为了追思他的恩德,在其调任后即予以建祠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