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7版:古城       上一篇    下一篇

  绍兴真是物华天宝之地。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温和的气候,适中的雨量,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使得兰花、茶叶、香榧等地方物产品类众多,源远流长。

  这里有勤俭朴素的民风习俗,创业的传统,吃苦的精神,精明的谋划,丰歉的兼顾,使得小酱瓜、霉千张、茴香豆等地方特色产品琳琅满目,成为尤物。

  这里有层出不穷的名人名家,人、物的佳话,美丽的传说,美好的故事,相互生辉,使得黄酒、青瓷、铜镜等诸多的地方产品,除了充满浓浓的乡土味外,更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散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绍兴是青瓷故乡

  瓷器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又一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伟大发明。

  人类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青瓷的源头在中华越地,源头的中心在绍兴。以先秦越国中心故地命名的越窑,是起源最早、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纹饰最繁、烧制时间最长、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青瓷窑系。

  从陶到瓷,从原始瓷到成熟瓷,越窑青瓷诞生的意义,不亚于从猿到人。她的成长与壮大,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这是越人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划时代的贡献。

  越地是唐代上等瓷茶具制作中心

  “碗,越州上”;“瓯,越州上”;茶,“越州上”。这是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他的不朽著作《茶经》中发出的赞叹。

  得益于唐代皇室崇茶、士人扬茶、释道重茶、商人卖茶、举国饮茶的社会背景,越州以制瓷与产茶的双重独特优势,率先成为唐代上等瓷茶具的制作中心。

  越地秘色瓷辉煌400年

  唐代越器的集大成者、杰出代表,是光芒四射、神秘莫测的秘色瓷。

  秘色瓷秘在历时长久。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判断,秘色瓷始制于九世纪初,终烧于南宋初年,历时400年左右。

  秘色瓷秘在千峰翠。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写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正是充满了这种似千峰般变幻莫测、丰富多彩、令人着迷的神秘之色。

  秘色瓷秘在官方背景。一方面,作为越窑青瓷珍品的秘色瓷,大都为皇宫与官府所用。另一方面,有关的文献与出土实物上,常常可见“御窑”“贡窑”等字样。特别是“官窑”“官样”等其他与“官”“监”字相关联的字样告诉我们,在御窑、贡窑生产秘色瓷之外,还有大量官方定样、官方监制的民窑在生产秘色瓷。这也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到了秘色瓷是何等的辉煌与神秘。

  越人首创养蚕与丝织

  于越族,是远古时期生活在今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后来又以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的古老民族。

  越人首创了养蚕与丝织。1995年浙江省博物馆入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剑,剑柄上所缠裹的丝织品有两类:一是丝带,长约190厘米,细而平滑,且仍有弹性;二是平纹丝织品。从中可见,越人养蚕与丝织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今日纺织业之所以能够成为绍兴的支柱产业,大概同样也是越人织造基因的一种遗传吧。

  绍兴纺织源远流长

  越国时,绍兴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吴越春秋》留下了越献吴“葛布十万”的记载。

  《汉书·食货志》中,有越地“环庐树桑”“女修蚕织”的记载。

  《后汉书·陆续传》中载,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常敕会稽郡献越布”。

  《后汉书·朱儁传》中讲到,汉时官至太尉的朱儁,是会稽上虞人,他的母亲曾以贩缯帛(古时丝织品)为业。他曾以母亲所藏的缯帛,帮助同郡的一位叫周规的朋友,还清了所借的“郡库钱百万”。可以还清百万库钱,缯帛的数量可想而知。

  《宋书·沈昙庆传》中载,六朝时,会稽等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唐朝时,华舍已经“日出万丈绸”。《资治通鉴》卷二五九载,唐末,朝廷一度每十天征“越绫万五千匹”。白居易在《缭绫》诗中写道:“异彩奇文(通“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越绫的精妙绝伦,由此可见。

  越人如茶,所以爱茶

  茶叶善处自然。她不与乔木争高低,总是淡定、谦卑地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她不与天时争强弱,一年四季郁郁青青,一派笑傲江湖的气概。她不与地理争优劣,在平地则扎根土壤深处而枝叶茂盛,处山坡则扎根岩缝当中而精神抖擞。她总是这样宽容、厚道、友好地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心甘情愿地做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分子,诗情画意地生活在这个自然大家庭里面。

  茶叶善解人意。她助人止渴养生,努力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她助人交友联谊,努力满足人们情理上的需要。她助人修身养性,努力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一个“茶”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个“木”,中间是个“人”,说明她充满人性,充满人情味,总是把人放在心中。

  茶叶善待社会。她促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样一种宁静、恬适、平和的社会生活。她养成了客人来了、清茶一杯这样一种真诚、友善、清和的社会习俗。她弘扬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要和谐,人自身也要和谐的社会风气。

  善处自然,善解人意,善待社会,既是茶叶的本性,也是越人的本性。

  绍兴茶叶,久负盛名

  绍兴产茶,始于东汉,是我国最早产茶的地区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北人南迁,绍兴茶叶快速兴起,并开始与儒、释、道结合。

  隋唐时,绍兴茶叶大盛。400位左右诗人在以越州为中心的浙东唐诗之路上,品茗唱和,传为佳话。茶圣陆羽在我国茶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茶经》中盛赞:茶,“越州上”。诗僧皎然于越州首次提出了“茶道”的概念。

  宋时,绍兴茶叶旺发。元、明、清时,绍兴茶叶绵延向前。有明代“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丞第一”之誉的刘伯温,在《出越城至平水记》中,称绍兴南部山区“多美茶”,主人摆出了“茶、瓜、酒、食”招待他,茶被列为第一款。

  时至当代,绍兴茶叶更是欣欣向荣,还培育出了中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吴觉农先生。悠久的历史,使绍兴茶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绍兴茶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人文优势。

  日本抹茶文化传自绍兴等地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茶叶专论,其中大量内容与抹茶有关。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称。

  绍兴攒宫是宋徽宗的安葬地。900年前,抹茶文化从绍兴等地传入日本。

  而今,绍兴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抹茶生产中心与抹茶文化交流枢纽。

  陆游写茶为历代诗人之最

  陆游身处茶乡,酷爱茶叶。他写了300多首茶诗,占了全部存诗的1/30,成了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他在诗中反复表达的愿望,是继承陆羽,成为茶圣。

  陆游活了86岁,这在那个时代已是凤毛麟角了。或许是爱喝茶,才成就了他的长寿。

  喝着茶就把民事纠纷给调解了

  旧时绍兴的城乡,茶店遍布。其中几爿比较大的,往往也是民间自发、广泛流行的民事纠纷的调解活动场所。这种习惯,便是“吃讲茶”。

  吃讲茶,总是由双方当事人邀约一位公认的调解主持人,以及各自的代表“茶客”,集中到约定俗成的茶店。

  茶店的格局,一般是在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放成双的一对桌子,大概是取意“马首是瞻”,俗称“马头桌”。

  坐这马头桌的,多是当地辈分高、声望好的知名人士,如回籍的绍兴师爷等。待双方当事人与“茶客”充分发表意见后,坐在马头桌上的主持人便会综合各方诉求,判定是非,一槌定音。这时,双方便会表明“某店王话咚算数哉”之类的态度。

  吃讲茶,在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最为盛行。这一方面,是因为“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百姓有怕打官司的苦衷;另一方面,也是绍兴人智慧的体现,是社会管理、百姓自治的一大创造,值得继承弘扬。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