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 白
村社事务合法性审查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今年,我市聚焦基层合同隐患多等问题,推动合法性审查服务体系延伸至每一个村社。截至目前,全市2112个村社均已配备法治审查服务。(9月10日《绍兴日报》)
村社法治审查服务,将法治的“事后救济”转变为“事前预防”。合法性审查机制的建立,把法治防线前移至决策起点。例如报道中提到的“审查目录清单化管理”“全周期跟踪”,意味着法治不再仅是解决矛盾的工具,更成为规划事务、规范管理的内在维度。这种转变,既源于“枫桥经验”中“小事不出村”的智慧,又以制度化、专业化的方式为其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
法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审查全程护航,让基层决策、事务处理都在法律框架内运行,从源头减少了矛盾,这为其他地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法治样本”。同时,它推动了基层治理力量的整合。村社法律顾问、两委干部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把法律专业资源与基层治理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了“专业+本土”的治理合力,让治理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从长远影响来看,村社法治审查全覆盖的意义远超当下。一方面,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基层群众的法治信仰。当村民看到村里的合同、决策都经过法律审查,遇到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会逐渐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习惯,这为建设法治社会筑牢了最基层的根基。另一方面,它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避免集体经济损失、减少矛盾纠纷,能让村社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上,为乡村振兴营造稳定、有序的环境。
法治建设没有终点。法治审查的全覆盖也只是一个起点。如何确保审查质量,确保审查不流于形式?如何适应千差万别的村情实际?如何让这一机制可持续运转?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毋庸置疑,这一尝试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它让法治在基层不再是抽象的原则,而成为具体的行为、可感的保护和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