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既留住“儿时的记忆”,又勃发新的生命力?在江都老城区,一座国营老米厂巧用社会资本改造焕新,提供了一种“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走进仙女路2号,承载75年城市记忆的国营江都米厂正经历一场“微创手术”。踏入米厂大门,只见工人正清理路面杂物、重新粉刷墙面。漫步其间,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沧桑的工业遗存被赋予鲜活的人文气息,静静诉说着城市往昔。
国营江都米厂始建于1949年,从“两张大筛、十只笆斗”起家,逐步发展至拥有职工百余人,年产面粉3万吨、大米1万吨、挂面3千吨的规模,后因经营不善关停。老米厂位于老通扬运河北岸,原为仙女庙旧址。
为了活化利用这一工业遗存,让破败的厂房焕发新活力,2024年底,江都区与江苏蓝园文化产业集团签订协议,投资5000万元,对国营江都米厂进行更新,打造特色文创园区,并于今年年初开工建设。
“项目建设坚持应留尽留、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岁月痕迹,原汁原味呈现老米厂的格局与风貌,同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元素。”扬州江淮文化旅游投资发展集团董事长高鹏介绍,项目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约合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文化创意、民俗手作、影视媒体、潮流运动等多元业态区域,既保留人们对老街区的记忆,又赋予其全新的市场可能性。项目建设周期为一年,将以“工业遗存活化+本土文化赋能”模式,激活老通扬运河“龙川湾”板块,打造全省知名的文化IP。
在老米厂的核心区域,数十米高的粮食筒仓将被改造成光影艺术空间,锈迹斑驳的钢铁骨架与LOFT文创空间交织,昔日输送稻谷的滑道变成攀岩墙纹路,碾米车间的轰鸣声化作沉浸式剧场背景音……十几栋焕新复旧的建筑主体傲然屹立,现代文化艺术气息初现。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推倒重来的割裂,而是新旧共生的延续。“我们用‘雾青兰’作为专属色彩,串联起工业遗存与当代美学。”项目负责人郭健介绍,设计团队花了3个多月时间进行设计,力求将工业记忆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
项目未来将重点打造“仙女庙文化体验区”与“星云大师禅意空间”两大IP地标,建设禅意文化交流区、多元运动场景、互动工作室、复合业态集群、创意社区、文创办公等板块,实现“文创+文旅+产商”复合园区生态,打造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和商业空间新标杆。
据悉,江都老米厂改造项目9月起与项目建设并轨同步招商,预计今年年底验收交付。夕阳西下,老米厂内的霓虹灯亮起。这些承载着城市DNA的工业地标,正在时空对话中焕发新的生机,为工业遗存的活化利用写下生动注脚。
“工业遗存是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工业文化积淀。”江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健表示,江都将更加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盘活开发大运河、长江和古镇等文旅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和品牌塑造等方式,将城市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为城市IP的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8月25日 《扬州日报》 记者 陈源浩 肖平)
扬州江都国营老米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