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构建全域共富新生态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筑基、链式赋能、服务兜底,滨海新区——

  构建全域共富新生态

  ■ 见习记者 张 柯 通讯员 张丽丽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滨海新区推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今年以来,滨海新区紧扣“强城、兴村、融合”3篇文章,以项目发展为牵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兴村共富链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以要素通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好共富总体战,结出共富惠民果。

  重大项目领航

  筑牢“强城兴村”产业根基

  时值初秋,位于沥海街道的长三角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中心及农批市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工程车辆穿梭不息。日前,该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

  作为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和市“菜篮子”惠民生保供应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21.6亿元,以10万吨级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中心为核心,配套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保供加工中心、商务运营配套用房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绍兴业态最多、品类最全的一站式生鲜采购配送平台,有效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升级,为本地农户拓展销路,释放共富效应。”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重大项目则是激活产业动能的“关键引擎”。滨海新区立足城乡发展实际,锚定“以产兴城、以城带乡”路径,通过布局长三角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中心及农批市场项目、敏实生物农业示范园项目、黄酒产业园项目(一期)等一批农业现代化、物流智能化重大项目,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搭建起产业平台。

  当前,滨海新区围绕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目标,构建起了“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农旅观光项目、南部曹娥江南岸‘乡情童趣’共富片区”为轴线的共富产业格局,为“强城兴村”提供产业新引擎。

  目前,滨海新区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农旅观光项目已通过概念性规划方案评审,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届时,2800亩先行启动区将整合特色民宿、餐饮服务综合体、农事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把广袤农田升级为“可游、可赏、可体验”的现代化休闲空间。

  南部“乡情童趣”共富片区则以孙端街道村头村水乡田园生态底色为核心,联动小库村、皇甫庄村等周边村落,围绕螺蛳文化、黄酒工艺等特色资源,打造“城郊型农文旅融合发展共富示范区”,目前已完成建设规划方案和运营方案编制。

  “这些重要产业项目成熟运营后,不仅能创造大量本地就业岗位,还将通过农产品销售、民宿运营、旅游服务等多渠道持续带动农民增收。”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构建全域共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实现产业链延伸、业态创新和生态价值转化,构建起“以产兴城、以城带乡”的良性循环。

  共富链条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若将重大项目比作推动全域共富的“骨架”,“兴村共富链”则是串联城乡资源、带动农户增收的“毛细血管”。滨海新区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培育“绍三味”“果蔬产销一体”“酒乡农韵风情带”及蔬菜全产业链等4条兴村共富链,配套建设20余个共富工坊,形成“链上有工坊、坊里能就业、就业促增收”的共富循环。

  日前,绍兴市崧厦传统食品有限公司新厂区搬迁投用。在罐装车间,多名资深女工熟练地进行腐乳、臭豆腐的罐装作业。公司总经理钟文江介绍,企业设置了产品罐装、快递打包等临时工岗位,现吸纳50余名周边村民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

  绍兴市崧厦传统食品有限公司是新区“绍三味”兴村共富链的链主企业之一。新区以沥海、斗门、马山片区特色传统企业为核心,发展以臭豆腐、霉豆腐、霉千张等传统美食为代表的“绍三味”兴村共富链,发挥链主企业辐射带动效应,整合“产、供、销”全产业链,为周边村社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让传统“绍味”飘出共富香味。

  从“绍三味”的产业传承到“酒乡农韵”的农文旅融合创新,滨海新区4条兴村共富链正呈现多元发展态势。“果蔬产销一体”兴村共富链依托1.2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资源,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契约化共建模式,发展水果玉米、四季鲜果等特色种植;“酒乡农韵风情带”兴村共富链围绕新区“两核一带”黄酒产业发展格局,联动孙端街道辖区村落,打造集生产示范、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曹娥江南岸“乡情童趣”共富片区;蔬菜全产业链则以斗门“菜篮子”基地为核心,整合10家“菜篮子”基地及农业龙头企业、长三角冷链项目等产业基础优势,构建“种植—加工—冷链—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一条条“共富链”织就一张全域“共富网”,一个个共富工坊如繁星点缀其间,成为村民增收的“幸福车间”。目前,滨海新区共有崧厦豆坊共创空间共富工坊、佳祥家庭农场共富工坊、顺浩共富工坊等26个共富工坊,涵盖农旅融合、来料加工、电商直播等多类型,吸纳就业17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依托兴村共富链和共富工坊的培育与打造,滨海新区正逐步探索出一条“链式发展、工坊赋能、村企共建”的共富新路径。

  要素融通兜底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共同富裕,需要人才、政策、资金、服务等多要素保障。滨海新区通过强化人才支撑、优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供给等举措,推动要素资源在城乡有序流动,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细胞单元。绍兴市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泽楠作为滨海新区“90后新农人”代表,积极探索“辣椒+快菜”套种、水果玉米和蔬菜轮作等现代种植模式,指导社员提升种植技术,还引入社区团购、小程序销售等新零售渠道,助力合作社实现年蔬菜总产量达2600吨、产值超1000万元。

  滨海新区以培育现代“新农人”为抓手,带动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今年,新区已申报农业技术、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领域农创客130名、培育2025年部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1人,建设起佳祥家庭农场、崧厦传统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示范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吸纳20余名青年人才入驻,还组织各街道基层农技人员赴省农科院等地参加培训,形成“农创客+青年人才+技术骨干”的乡村人才矩阵结构。

  政策赋能激励强村富民。今年,滨海新区发布《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在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推出阶梯式奖补和精准服务,目前已完成“三农”高质量发展政策兑现项目资金1413.7万元,有效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多元共富主体协同发展,持续拓展多元共富场景。

  公共服务通融更显民生温度。在关爱“一老一小”领域,滨海新区高效利用288万国补资金进行养老服务一体化攻坚,通过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助餐服务、上门服务等举措,持续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从家庭、社区、机构多方面协同发力,积极探索婴幼儿普惠托育服务,释放多孩家庭购房补贴政策红利,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医疗领域,以4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以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村卫生室为辅,全面推行“固定医院+流动巡诊”模式,进一步兜牢“街道活、村社稳、上下联、信息通”的高精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产业筑基、链条赋能、服务兜底,滨海新区正以决战决胜姿态,将共富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下一步,新区将持续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再深化,推动更多重大项目落地、共富链条延伸、民生服务升级,为打好共富总体战贡献“滨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