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红色陈溪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04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吴仲尧

  陈溪,不仅有青山绵延、奇峰突兀、碧水环绕的自然风光,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陈溪乡作为革命老区,尽管历经了80年的风雨洗礼,但仍能在此寻觅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日印迹,坐落在石笋山脚下的“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就是最有力的佐证。纪念馆为四合院结构,粉墙黛瓦,清雅古朴,布局紧凑,简洁大方。馆内分为“燃烧红色火种”“厚植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三大展厅,有28个展柜、61块展板,展览实物200余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视频、场景模拟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开辟后勤基地以及陈溪人民投身抗日战场的热血场景。

  陈溪地处虞南,属四明山区,东南紧依余姚,与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梁弄毗邻,抗日思想深入人心。西北背靠上虞覆卮山,有崇山峻岭,易守难攻。这得天独厚的地形环境,无疑成为浙东抗日的咽喉要地、坚固堡垒。

  1945年初,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华东抗日战事的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后勤基地,设立“九厂两院”,即抗币粮票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制革厂、被服厂、制鞋厂和新四军后方医院、浙东鲁迅学院。在陈溪口茶厂成立后勤大队部,统一领导“九厂两院”工作。当时陈溪承载着特殊的使命,为抗战前方制造、输送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上,陈溪人民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荏苒,那些曾经参加过抗战的村民,如今已存世寥寥,倘若健在,也是垂垂暮年。我曾先后走访当地十多位抗战老人,他们纷纷以亲身经历回忆起当年妇女为新四军纳鞋底、男人为军工厂采办手榴弹木柄和搬运军工物资的情景,激动不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恍若昨日。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维护国内和平,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奉命主动北撤,历时半年余的“九厂两院”随之关闭,虽时间不长,但意义深远。

  那日,我参观纪念馆,抚今追昔,浮想联翩。这里有留着汗渍和血迹的中国共产党党证,有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有油印的《论持久战》和军用地图,有新四军穿过的服装、蓑衣、草鞋,用过的大刀、土枪、手榴弹,有缴获的刺刀、钢盔、电话机等战利品,有烈士的遗物,甚至从烈士遗骸上取下的子弹头,还有展现陈溪抗日战场的地形沙盘,表现根据地军民学习、生产等场景的蜡像雕塑……这些生动翔实的史料,不仅恢复了历史原貌,更是在恢复一段记忆,使人沉思,震撼心灵。

  陈溪很小,按如今的交通条件,半天时间就可以转遍。陈溪很大,单就通泽大庙的织布厂、陈溪口村的军械厂、生畈村的被服厂、虹桥村的弹花厂、小陈村的印染厂……这些遗址,如果仔细看,三天三夜也看不完。我想,人们对于一个地方的赏识,不仅在于奇山秀水,更在于人文。而人文,不在于出了多少名人,发生了多少故事,而在于它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涵。陈溪没出过显赫一时的名人,也没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当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刻,刚正不阿的陈溪人民同样能众志成城,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血肉身躯抵御外敌,我想已经足够了。

  历史烟云往矣,青山绿水犹在。日历也许会泛黄,岁月也不会再复返,但陈溪因了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这段短暂而光荣的历程,已然载入抗日战争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