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观礼座椅“再就业”的多重意义

日期:09-14
字号:
版面:第03版:知行       上一篇    下一篇

  ■ 丁慎毅

  九三阅兵仪式后,观礼座椅去哪儿了?据北京媒体报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圆满完成任务的近5万把座椅,已经实现“再就业”。

  在校园里,红色座椅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教具;在民族文化园,保留坡度的观礼台变成了现成观众席;在首钢园,工人们特意为座椅装上“铁脚”,让它们在新家站稳脚跟……这批特殊的椅子,俨然成了新网红。

  这不禁让人想起以前的大型活动。不少临时设施在盛会结束后就成了废料,既浪费资源,又增加负担。如今,从杭州G20的景观设施走进社区,到上海进博会展馆变身公共空间,再到广州亚运场馆成为健身好去处,中国城市正在学会“算大账”。

  座椅虽小,却能照见治理理念的大转变。

  其一,让资源“活”起来。过去办大会,往往重场面、轻后续。现在不同了,活动还没办,就先想好后续。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维,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跃升。

  其二,让记忆“暖”起来。纪念的意义不该封存在博物馆里。当学生在这把椅子上读书,老人在上面休息聊天,历史就从教科书走进了生活。这种可触摸的记忆,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其三,让大家“动”起来。资源循环不是政府独角戏。网友自发分享“偶遇”照片,企业参与认养维护,学校把座椅变成教育素材……许多人成了这场实践的参与者、传播者。这种“共治共享”,正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样子。

  当然,故事才刚刚开始。如果每把座椅都有二维码“身份证”,扫一扫就能看到它的前世今生;或者全国能建起资源共享平台,让西北学校用上东南展会的“退役”物资;或者座椅构件能变成艺术装置,让文化价值持续流转……未来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最重要的是,让“循环利用”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因。当活动策划首先考虑后续利用,市民以使用再生资源为荣,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这批见证过国家仪式的座椅,如今承载着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它们从庄严广场走向烟火人间的旅程,恰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最好的纪念,不是凝固在时光里,而是流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