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科峰
家住越城区的应届毕业生小陈,毕业后投过30多份简历,但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她焦虑迷茫时,越城区皋埠街道人力社保平台打来了电话,根据她的专业情况和求职意向,推荐了多个就业岗位。经过多番比选,小陈顺利入职一家制造业企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让不少像小陈这样的年轻人陷入焦虑。在投出的数十份简历石沉大海之时,相关部门抛出“就业陪跑”红绣球,切实担负起“就业红娘”的职责,为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托举,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求职信心。
通常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就成了社会人,学校的就业服务随之“断线”,学生只能独自面对求职路上的各种困难,信息不对称,求职无经验。而“就业陪跑”服务有效驱散了求职毕业生的困扰,让他们不再孤军奋战。相关部门逐个电话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职业介绍、政策宣传,这种温暖人心的精准服务,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效率,降低了他们的就业成本,避免陷入“开盲盒”式的求职困境。
那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成功了,是不是意味着相关部门可以放手不管了?如果毕业生认为“职非所愿”而快速离职,还有没有机会再次享受就业的“陪跑服务”?要看到,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可能会面临岗位适配度不高、职业发展遇阻等问题,继而产生二次就业需求。如果此时就业服务未能及时跟进,毕业生很可能再次陷入就业困境。要把好事做好,就不能停留在“初次牵手”,而是要“陪跑”到底、服务到位。要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职业诉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助,避免“一次下单就断线”。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变化,为有二次就业意愿的人员提供新的岗位信息和职业规划建议,形成“就业—跟踪—再就业”的完整服务链条。这种全方位、持续性的就业服务,能有效提高就业稳定性。
要让就业服务“不断线”,还需推动“数字陪跑”成常态。要借力大数据精准对接就业需求,建立人工智能就业服务系统,精准捕捉求职者核心信息,精准推送适配岗位,提升“数字陪跑”的质量。当然,要发挥“数字陪跑”的更大作用,就不能让一个部门孤军作战,而是要整合高校、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源,构建覆盖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周期的供需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校专业设置、毕业生职业培训提供参考,并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人岗精准匹配,让就业服务真正做到“不断线”、有温度、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