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大菱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8版:迪荡湖       上一篇    下一篇

  孙荷琴

  一入立秋,绍兴的街头巷尾便多了卖菱角的摊位。水桶里浸着或红透、或青嫩的四角菱与两角菱,水灵灵的模样勾得行人纷纷驻足,都想尝一口这初秋里江南水乡独有的风物。

  得鉴湖碧水滋养的大菱,素来是越地的名产。清代山阴诗人吴寿昌在《乡物十咏》中,便专为“鉴湖菱”留下深情笔触:“百顷画桥西,差差水面齐。都传生角锐,不碍折腰低。论斗划船市,经风苇索携。客来便白剥,羡尔远淤泥。”诗中不单绘出菱叶齐平水面、菱角虽锐却俯向清波的灵动,更藏着水乡人以菱待客的赤诚——客人来时便当众剥壳,那雪白菱肉虽自淤泥里生,却洁得不染分毫,怎不叫人偏爱?

  鉴湖菱的故事,早被写进唐诗宋词与方志典籍里。唐代越州诗人朱庆余在《南湖》(即鉴湖)中写道:“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寥寥十四字,便将鉴湖秋景描得鲜活——菱叶与荇菜在风里轻晃,连风都裹着水汽的清润。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载:明清时,每年农历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试想彼时鉴湖:采菱船在碧波间聚拢,船桨欸乃声混着采菱人的笑语,漾在水面上,该是何等鲜活热闹的秋日盛景。绍兴老乡周作人亦在笔下描摹过家乡:出偏门至三山的路上,所见“盖田中只是稻,水中亦唯有大菱茭白”。这般朴素文字,恰是清末民初绍兴水乡的鲜活剪影——水中唯有大菱与茭白相依,透着寻常的生机。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曲《采红菱》经邓丽君等名家演绎,传遍大江南北,其中“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的唱词深入人心,也让红菱多了层“相守不离”的特殊意涵。

  我的菱角记忆,深植于绍兴城北的水泽间。老家卧在湖则畈与洋泾畈两汪大湖环抱的沃土上。记事起,那片水域便常年浮着绿云似的菱叶:初夏绽着细碎的白花,一入秋,便缀满了沉甸甸的菱角。40多年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乡民,便以种菱创收——大菱成本低、费工少,收益却实在。每到收获季,湖面上便缀满了大木桶与小木船,乡民们或蹲在木桶里,或立在小木船上,指尖翻飞摘菱角,水声与笑声缠在一起。

  乡人的智慧与勤俭,全藏在大菱的吃法与用法里。那时乡人种的多是两角菱,壳薄肉厚,剥开便是一只雪白的“元宝”。嫩菱能直接当水果啃,一咬下去,鲜嫩多汁,甜脆里裹着水乡的清润;老菱烧熟了吃,香气清透,素有“水中栗子”的美称。

  菱角肉还能变着花样成菜。菱肉炖豆腐是绍兴经典素菜,菱的清甜裹着豆腐的软嫩,撒把葱花,便是素斋里的珍品。嫩菱烧茭白、毛豆,是地道的秋日时鲜,三样秋味同炒,锅铲一动,满是清爽气。切成片或丁,配荤配素炒着吃,清香气里藏着鲜。熟菱肉用麻油、酱油加少许老酒拌了,便是“醉大菱”,佐酒最妙,风味独绝,也是绍兴人常说的“时蔬过酒坯”。

  借着大湖大江的优势,大菱总获丰收,乡民们也总有办法留住这份时鲜:有人把大菱洗净,挂在通风处风干,失了水分的菱肉,甜味反倒更浓;有人将菱角存进缸、甏、坛这类容器,到了冬天,用网兜捞着去河里一洗,褪去外层发黑的皮,再剥壳吃。这便是乡人常说的风干大菱与酱大菱,前者带着阳光的干爽,后者透着发酵的醇厚,都是冬日里难得的滋味。乡人连大菱壳都舍不得丢,晒干了塞进大灶膛,火苗蹿得旺,半点不糟践。

  后来,老家湖则畈与洋泾畈的菱塘渐渐淡去了踪迹。养菱的技艺也少人承接,菱荡终究不复存在,那些风干大菱与酱大菱的滋味,慢慢沉进了记忆,成了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