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鲁迅与许寿裳的情谊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8版:迪荡湖       上一篇    下一篇

  王燕燕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之所以“足矣”,实在是因为人世间黄金易得,知己难求。我们生命里的知交好友,很多都会随着人世变迁渐行渐远,但也有一些老友不惧岁月淘洗,依旧能常伴左右。在鲁迅的生命里,也有很多朋友来来往往,但贯穿始终的只有许寿裳一位。他们是同乡加同窗,相识相知的35年间,竟有20年是朝夕相处的。他们同进退,共患难,肝胆相照,无异昆弟。

  虽然同是绍兴人,但他们的相识却始于日本的弘文学院,两人的班级和寝室都是毗邻的。到日不久,许寿裳就把辫子剪了,受其影响,鲁迅也剪掉了辫子,并把剪发小照赠给了许寿裳。之后,许寿裳主编《浙江潮》,第一个便向鲁迅约稿。再后来,鲁迅受许寿裳之约,写了多篇文章,这些都为鲁迅思想的萌发提供了契机。

  回国后,许寿裳到浙江两级师范任教务长,紧接着介绍鲁迅到该校任教。两年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许寿裳受蔡元培邀请进入了教育部,他又把鲁迅引荐给了蔡元培。此间,两人昼则同桌办公,夜则联床共话,相偕吃饭喝酒,访图书馆,逛琉璃厂。教育部北迁北平后,两人关系更加密切,而让两人从至交好友成为生死之交的,则是那次震惊全国的“女师大风潮”。

  因鲁迅支持学生运动,教育总长章士钊一怒之下,免了他的职。许寿裳紧跟着公开发表反对章士钊的宣言,也跟着被免职。有句话说得好,“事不出,不知谁近谁远;人不品,不知谁浓谁淡”。时间识人,落难识心,身处低谷时,最能看清人性,认清他人。在这凉薄的世界里,既能共富贵,也能同甘苦的真心,最值得珍惜。

  而后,鲁迅转赴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兼教务主任一职,投桃报李,他设法聘许寿裳为中山大学的教授。鲁迅从中山大学辞职去上海后,许寿裳深感无趣,也追随他到了上海。在上海,鲁迅已成为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但在经济上并不宽裕。当时蔡元培创办大学院,许寿裳立即推荐鲁迅做特约著作员,每月能领到300元的补助费。这笔钱免去了鲁迅的后顾之忧,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写作,专心笔耕,终成巨匠。

  1936年,鲁迅病重,许寿裳专程去上海探望。此时,许寿裳眼中的鲁迅已是“神色极惫,不愿动弹,两胫瘦得像败落的丝瓜”。

  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悲恸之下,在多艰的时局里四处奔走,推动促成《鲁迅全集》的出版,并亲自编写《鲁迅年谱》。之后,许寿裳在一些回忆鲁迅的文章里毫不含糊地说出真相,为此不惜开罪几位多年老友,甚至危及饭碗。在许寿裳的印象中,历历如在眼前的,是相识之初鲁迅剪掉辫子后的喜悦表情。35年的光阴倏忽而过,这段友情经历了复杂世情的淘洗,纯净如初。他们的生死之谊,许广平亦叹为“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庄子·山木》中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验证友情最好的方式,是时间。就像鲁迅与许寿裳,一方敢于麻烦,一方不怕麻烦,相处时,没有多余的语言,没有过分的热情,但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抵得过世事的变迁。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有一个回答引人深思:“友谊的本质是两个人在某个特定时间的联结。人生变幻无常,友情也是如此。”

  最初形影不离的朋友,渐渐疏远,甚至情断义绝,我们也曾痛苦,也曾恼恨,但最后,我们终将学会释然。时间如筛子,帮我们筛选出长久相伴的人。人生路漫漫,长久拥有的少数友情反而更加坚固,很多时候,三两知心好友,胜过万千泛泛之交。如此友情,并不需要朝夕相对,虽远隔天涯,也可遥相呼应,沉默共鸣。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