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古人生死观的独特表达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7版: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北宋青瓷粮罂瓶:

  古人生死观的独特表达

  ■ 见习记者 俞姝萱

  在绍兴博物馆的一个角落,我静静地伫立在展柜内,并不起眼,但我的身份却不简单。我叫北宋青瓷粮罂瓶,是绍兴地区出土的北宋青瓷典型器具,对研究当时丧葬习俗及制瓷工艺具有重要实物价值。

  我身高26.3厘米,口径11.9厘米,足径8.8厘米,呈盘口、弧唇、长颈、圆肩、鼓腹造型,腹部向下弧收至底,平平的底部还装有一圈外撇的圈足。

  我全身裹着青黄色的釉衣,亮莹莹的,特别显质感。脖子和上腹部四面各粘了个纵向双股执鋬,就像装了四个小把手。我的肚子上还阴刻着四行铭文,清清楚楚写着“上虞窑匠项霸为新化亡灵王七斤造此瓶,咸平六年七月廿日记”,这可是我的“身份档案”呢!当然,千年时光里我也受了点小伤,下腹部沾着些粘渣,盘口和四个执鋬还留着缺口。

  你们知道吗?我可不是普通的摆件,而是专门的明器,也就是丧葬器物,主要用来装粮食或种子,是象征墓主身份的魂瓶。我的“家族历史”可悠久了,最早能追溯到西晋时期的堆塑罐,那时候的魂瓶身上常堆塑着亭台、人物等立体装饰,看起来精美繁复,绍兴博物馆里就有“会稽”青釉瓷堆塑罐这样的“老亲戚”。到了唐宋时期,我们慢慢变成了筒颈壶造型的粮罂瓶,这种形制继承了前代魂瓶的丧葬功能,但在装饰手法上由繁入简。

  在古代丧葬体系里,我可是有特殊寓意的:储粮功能表示希望墓主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衣食无忧,四系造型暗藏四季轮回的观念,竹节状的长颈隐喻生命的延续。作为唐宋时期典型的随葬器物,我的形制变化不仅能看出越窑青瓷工艺的审美变迁,更记录着古人对生死观的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