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滨海大地好“光”景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3版:滨海潮声       上一篇    下一篇

  光伏产业释放绿色动能

  滨海大地好“光”景

  ■ 见习记者 陈嘉琦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滨海新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发展全局,通过扩绿、兴绿、护绿激活绿色生产力。如今,这里的屋顶变身“发电站”,储能站成为“稳压器”,新材料抢占“新高地”,一场以光伏产业为核心的清洁能源革命正加速推进。

  绿色能源的基因已深度融入滨海新区的发展肌理,既让“阳光”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动力”。

  织密绿色能源“供给网”

  9月的滨海新区高温仍然在线,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创业家园公寓楼顶格外亮眼——520千瓦分布式光伏蓝色面板整齐排列,电流正通过电缆源源不断输送至公寓电网。这个由绍兴滨海新区控股集团(以下简称“滨控集团”)建设的项目,自今年二季度并网发电以来,已成为新区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又一典型样本。

  “项目年发电量达97.4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2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28吨,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既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又能为公寓运营持续创造收益。”滨海新区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赵理佳给记者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

  这一光伏项目的成功,正是滨海新区织密绿色能源“供给网”的缩影。眼下,滨控集团全力推进江滨独立储能电站建设,这个总投资约1.49亿元、占地20亩的“超大充电宝”,规模达50MW/100MWh,采用高性能、长寿命磷酸铁锂电芯等先进设备,可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项目现已进入招标阶段,它能让电网支撑更有力,新能源接入更便捷,建成投运后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与区域电网调峰能力,不仅能平衡电力供应与需求,还能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为新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关键支撑。”该项目负责人陈正锦介绍。

  从分布式光伏到集中式储能,滨控集团正以“点上突破、面上覆盖”的思路完善绿色能源网络。“我们将依托现有项目经验,进一步扩大应用场景,让清洁能源覆盖更多领域。”滨控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探索“光伏+储能”一体化模式,为区域低碳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开辟节能降耗“新路径”

  走进斗门街道天龙锡材有限公司厂区,1万余平方米的蓝色光伏板整齐覆盖厂房屋顶,这个装机容量15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正源源不断为企业供能。

  “昨天单日发电量就达9800多千瓦时,保守估算年均发电量150万至180万千瓦时,能直接为企业节约电费成本150万至180万元。”公司项目基建管理员张关兴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00多万元,按当前发电效益测算,预计3年即可收回成本。

  天龙锡材的实践并非个例,在滨海新区,“光伏+工业”的融合模式正从单个企业加速向规模化发展。浙江精工国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投入2500万元,在5万平方米屋顶建设光伏项目,年均发电量可达510万千瓦时。浙江双成电器有限公司等不少企业的厂房屋顶都是由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这些企业通过盘活厂房闲置空间,构建起分布式能源体系,既降低了生产能耗,为企业持续创收,又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路径。

  企业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政策与服务的有力支撑。国网绍兴供电公司滨海分公司专门为有意向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企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由客户经理全流程跟踪服务,让企业可以轻装上阵。“接下来,我们将深化‘供电+能效’服务,重点推进‘光伏+储能’‘光伏+充电桩’融合应用,让更多企业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实现能源利用的智能化、低碳化,为区域产业转型注入持续动力。”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拓宽绿色惠民“致富路”

  “以前屋顶闲着也是闲着,现在装了光伏板,发的电不仅能满足家庭日常用电,每年还能多一笔‘阳光收入’!”在孙端街道,多位村民指着自家屋顶上的光伏板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在滨海新区,光伏产业正以“城市+乡村”双轮驱动的模式飞速发展。滨海农村光伏产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去年10月底,孙端街道三条溇村村史陈列馆屋顶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成为滨海新区首个建在乡村博物馆屋顶的光伏项目。该项目并网容量240千瓦,铺设在约1000平方米的村集体公共建筑上,年预计发电量约25万千瓦时。“除了节能减排,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这笔钱会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村民福利。”三条溇村村干部介绍,光伏项目让村民共享了绿色发展成果。

  绿色能源的惠民触角还延伸到了出行领域。当前,袍控集团正加快推进乡村充电网络建设,在小库村、吴融村、蒋家溇村等4个村建设的14个文旅充电站设备已经安装完成,即将投入使用。“这些充电站既能满足村民日常充电需求,又能为来乡村旅游的游客提供便利,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袍控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15分钟乡村文旅充电圈”的打造,将让绿色能源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延伸,从产业赋能到城乡惠民,滨海新区光伏产业发展之路,正是“两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向“阳”要动能,以“绿”促发展,未来,滨海新区还将持续拓宽清洁能源应用边界,让绿色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短 评

  向“阳”而生

  将“阳光”转化为经济效益,以“绿电”推动低碳发展。滨海以光伏为核心的清洁能源革命,将绿色基因深度融入发展肌理,探索出生态转化的特色路径,不仅在工业制造上赋能低碳转型,更在乡村振兴中助力扩产增收。通过“城市+乡村”双轮驱动,既为企业减负,也让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绿色能源价值的最大化。

  滨海新区光伏产业释放绿色动能的成功经验表明,绿色产业向“阳”而生,既要扎根理念沃土,坚守生态底线,也要不断拓宽效益边界,实现多元发力,如此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动力”。

  (亦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