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徐晶锦 范小健
统筹 章雨晨
图片由市医疗保障局提供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制度安排。绍兴市自今年1月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长护险已在全市实现全民覆盖,覆盖人群464万余人,累计为1.4万余名失能人员家庭减轻照护负担。
越城区
多管齐下,长护服务大升级
2025年以来,越城区聚焦长期护理保险提质增效目标,以多元举措破解服务堵点,以制度创新夯实运行基础,持续推动长护险从“有保障”向“优服务”转型升级,切实减轻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照护负担。
以交流座谈为抓手,锚定发展方向。越城区通过举办长护险专题交流座谈会,明确“强化基金监管守底线”和“提升服务质量解民忧”两大核心方向,全面提升各方专业水平与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倡导服务机构实现从“保姆到护工、照顾到照护、笼统到专业”的转型,鼓励打造“长护家”服务品牌,助力“一老一小”民生优享,为越城区长护险制度可持续实施注入内生动力。
以制度规范为支撑,筑牢服务根基。为系统性提升长护险服务质量,制定出台《关于规范长期护理保险护理人员资质认定的通知》《关于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通知》两项制度,明确了护理人员资质认定标准及备案流程,还从制度、人员、财务、信息四个方面构建“四大管理体系”,全面促进机构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与长效提升。
以人才梯队为引擎,注入发展活力。面对护理人员供给不足的挑战,越城区与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建立合作机制,持续拓宽人才输送渠道,积极推进护理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在2025年“留绍圆梦”等校园招聘会上,浙江长护健康养老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绍兴越城天一云月护理服务有限公司等定点机构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年轻护理人才的储备。目前越城区有90后护理员56人、00后护理员12人,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柯桥区
聚焦服务,长护品质更升级
自长护险工作启动以来,柯桥区始终聚焦经办服务这一核心,紧扣失能家庭实际需求,认真倾听失能人员心声,严格对标参保率、满意度、照护率三项关键指标,系统规划、精准发力,以服务优化扎实推进长护险制度在柯桥落地生效、取得实效。
规范机构管理,推进城乡均衡。实行长护险护理服务机构定点规划管理,根据全区16个镇(街)实际参保人数和服务需求,规划设立9家居家护理定点机构。同时,按照各个镇(街)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及机构服务能力划分服务区域,统筹兼顾城区与山区,实现长护险服务城乡统一标准、城乡全面覆盖,有效提升区内农村偏远地区长期护理服务可及性。截至9月1日,柯桥区共有长护险参保人员88.61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机构13家,其中居家护理机构9家、机构护理机构4家。
摸清失能底数,提供个性服务。大力推行“政策找人”工作机制,依托前期划分的责任片区,组织居家定点护理机构深入片区,主动开展失能人员摸排,全面掌握失能底数。同步督促定点护理机构协助参保人完成申请填报、开展上门评估,实现参保人全过程“零跑腿”。高效落实“一人一策”个性化服务,根据失能人员实际需求制订详尽的照护计划,精准调度专业护理人员,确保照护服务及时、专业、规范。截至9月1日,已开展失能等级评估3311人次,认定重度失能人员2792人,2173人享受了长护服务。
锻造照护精兵,夯实服务根基。按月组织召开护理机构工作会议,着力提升长护险政策运用、应急处突及人文关怀等核心能力。严格筛选护理人员,系统开展沐浴护理、体位转换、康复训练等实操技能培训,增强规范化操作与专业化服务水平,以精湛的技能回应民生需求,切实提升长护险服务品质与群众满意度。自启动以来,全区已开展培训104场次,覆盖3020人次,共有从事长护险服务的护理员412人,持证率100%。
上虞区
创新模式,异地长护解难题
为深入贯彻全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深化改革部署,切实解决参保群众“参保在原籍、照护在异地”的民生痛点问题,上虞区积极探索长护险异地服务新模式,于今年9月1日成功落地省内首例长护险异地服务。
精准对接需求,破解异地照护堵点。随着人口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参保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导致的服务脱节矛盾愈发突出。上虞区聚焦这一民生堵点,将长护险异地服务攻坚列为重点民生任务,通过前期走访村社开展专项摸排,全面掌握辖区内异地参保失能人员数量、身体状况及照护需求,建立动态需求台账。在此基础上,依托“浙里办”App,实现异地备案、待遇申请、评估预约全流程线上办理,让异地失能人员“足不出户”就能申请并享受长护服务。
多方协同攻坚,筑牢平台运行根基。作为全省首批长护险省内异地直接结算试点地区,上虞区组建专项工作专班,分阶段推进服务落地。主动对接省、市医保部门,牵头起草并提交省智慧医保系统“浙里长护”模块异地服务功能需求工单,多次参与模块设计讨论,提出优化建议。模块上线前,连续开展全流程测试,梳理并解决了系统卡顿、数据同步延迟等23个经办问题,确保平台上线即稳定、服务即顺畅。
强化服务支撑,织密照护保障网络。上虞区持续完善长护险服务体系,目前已确定17家具备资质的定点长护服务机构(其中居家护理机构8家、机构护理机构9家),实现辖区内照护服务全覆盖。同时,严格规范失能等级评估流程,组建专业评估团队,确保评估结果精准公正。截至9月9日,全区已有2911人通过重度失能评估,2718人享受长护服务,其中享受异地长护服务的失能人员3人。
诸暨市
科技助力,长护服务更贴心
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以来,诸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格把关定点准入、精准服务、日常监管等,持续推动长护险工作提质增效,切实减轻失能家庭照护负担。
严把入口关。优化申请受理、评估公示等经办业务流程,对有意向申请长护险定点的机构畅通申请办理“绿色通道”,一对一主动指导,对标对表全市统一政策规定,重点从人员配备、服务资质等方面严把准入关,做好监督管理、指导考核等工作。严格审核长护险待遇享受资格,规范申请、审核、评估、公示等环节,切实保障失能人员享受长护险待遇。至目前,诸暨市共有专业护理员607人,符合重度失能人数为3558人,累计享受服务2501人。
严把服务关。诸暨市医保中心协同长护险委托经办机构建立“政策+实操”分层培训体系,着力提高养老护理员持证率和专业能力。今年以来,举办长护险专题培训以及联合诸暨市人社局、总工会开展诸暨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共计5场。注重服务质量提升,为重度失能老人免费安装“长护芯”健康监护设备,根据失能老人的呼吸频率、心跳数据和翻身次数等实时数据生成健康报告,供护理人员参考并调整服务计划;定期对服务对象或家属进行回访,确保回访率100%。
严把监管关。建立护理服务日常监管机制,要求定点服务机构对护理服务人员开展培训、考核、测评、满意度调查等日常管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构建长护险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搭建集失能老人管理、商保失能鉴定、全程服务监控、异常服务预警、动态数据大屏监管于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管理系统,上线“诸暨驾驶舱”,通过加强过程监管,推进服务规范。
嵊州市
三大主线,长护保障惠民生
嵊州市自长护险制度实施以来,紧扣“广泛摸排、专业评估、优质服务”三大主线,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推进,初步形成覆盖全面、服务专业的失能照护保障网,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一户有需要的家庭。
摸排精准化,实现应评尽评。建立“片区包干+数据共享”机制,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嵊州市15个乡镇(街道)、290个村(社区),开展拉网式摸排与政策宣传,实现区域全覆盖。同时,整合民政、卫健、残联等多方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提升潜在失能人员挖掘精准度和效率。截至目前,累计摸排3021人,确保符合条件人员应评尽评、不漏一人。
评估专业化,确保科学规范。精心组建由68名专家构成的评估人才库,严格开展2场专业技能培训与2场集中实地评估,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全面提升评估工作专业性和一致性,确保评估结论客观公正,为精准落实待遇保障奠定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已完成失能评估2846人,认定重度失能人员2401人。
服务优质化,提升照护品质。指导定点机构为失能人员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计划,满足多样化照护需求。邀请宁波等先进地区护理专家开展“理论+实操”双轨培训,通过“传帮带”机制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大力推进本地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嵊州市持证护理人员已达627人,年内新增403人,为嵊州市长护险制度可持续实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新昌县
创新机制,长护保障更完善
新昌县自2025年1月1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以来,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构建长期护理全链条保障体系,把这件惠民实事办细办实。
创新长护评估管理机制。在深化和完善长护险“暂缓评估管理”和“专家预评估免责”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前置筛查、事先告知、部门协同等三个机制,通过标准化操作指引、建立动态跟踪台账,有效规范评估退出环节,提升评估工作的精准性与规范性,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截至8月底,累计开展评估1903次,通过创新评估机制,已有129人申请暂缓评估,有效节约长护基金1.94万元,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加快“1+1”引领性机构建设。通过规范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政策宣传,把新昌阳光福利中心打造成长护服务示范平台,设置照护风采展示专区。同步规划5家居家护理机构集中办公模式,建立区域性共享服务中心。通过资源共享、协同运营,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提升长护服务供给质量。
完善长护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医保引领、商保督查、机构参与”的自上而下全域监管机制,对定点长护单位进行动态考核。截至目前,已现场检查796次,整改问题32条,并对违规问题进行“回头看”检查。搭建集上门与远程、我评与他评于一体的回访模式,累计回访群众2101次,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建设监管数字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长护服务进行闭环监管,全县257名护理员通过“越照护”系统开展日常长护工作,确保服务的真实性与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