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照亮清凉梦
——嵊州一户困难家庭背后的助残暖光
撰文 陈正军 卢枫枫
图片由嵊州市光宇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9月初的嵊州市贵门乡,山风裹着茶园的清香掠过芦溪村,蒋丽芳(化名)家的两层小楼前,几片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深蓝色的光泽。二楼的房间里,一台崭新的空调正缓缓送出凉风,蒋丽芳坐在床边,脸上露出浅浅的笑——这是家里的第二台空调,让24岁的她第一次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清凉世界。
这个患有先天性畏光症的姑娘,已习惯在安静中感知世界。提起家里的两台空调,她的声音流淌着藏不住的暖意,“第一台是迫不得已才买的,第二台是家里主动买的。”简单的话语,串起了这个残疾人家庭困境中的互爱,以及被“光明”照亮的变化。
第一台空调:盛夏里的期盼
时间倒回至2024年8月,彼时的蒋家,正被盛夏的高温、生活的窘迫包围。
蒋丽芳的母亲是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患者,几乎丧失了外出劳动的能力,平日里只能坐在家门口,指尖捻着彩色珠子,一针一线串成手链,多的时候一天能挣20元。那年夏天,她刚做了一次手术,伤口在高温天里总是会发炎。
“医生说缝合处要保持干燥,不然容易溃烂。”蒋丽芳的父亲蒋建军(化名)说起当时的场景,不自觉地用手攥紧了衣角。
那时的蒋家,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6年盖房欠下的债,一直靠蒋建军做泥水匠、种茶叶的收入慢慢偿还着,仍未全部还清。而年过六旬后,他因为腰不好,已扛不动泥水匠的工具,靠家里几分茶山维持生活——收成好的年份能卖四五千元,要是雨水少,茶叶长势差,一年到头也卖不了两三千元。
“买空调?想都不敢想。”蒋建军记得,当时他揣着仅有的积蓄去镇上电器店,老板向他推荐的基础款空调都至少要2000多元,“相当于我大半年的种茶收入。”可一想到妻子伤口发炎时的呻吟,想到女儿因为畏光只能待在昏暗屋内忍受酷热的模样,他咬了咬牙,把空调搬回了家。
“空调装了没几天,村里‘电保姆’张洪师傅上门走访。”蒋丽芳回忆,当时她向张洪师傅讲述了母亲伤口发炎才买空调的事,张洪随即表示以后有困难可随时找他。张洪还仔细查看了她家里的电线、插座,进行了负荷测算,提出了科学用电建议,还叮嘱她注意用电安全。“那种被惦记的感觉,很温暖。”蒋丽芳说。
那台空调被安装在二楼的卧室里,十几平方米的空间,成了一家三口整个夏天的清凉世界。蒋丽芳白天在家帮着做家务,母亲的伤口好了之后,坐在床边串珠,父亲蒋建军则每天天不亮就去茶山摘青叶。傍晚,一家三口挤在空调房里吃饭、休息。“虽然挤,但妈妈的伤口再也不发炎了。”蒋丽芳说,那时她总想着,要是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空调房间就好了,可一想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又把念头压了下去。
第二台空调:光伏达成的心愿
今年夏天,蒋家的生活迎来了变化。
6月17日,一阵敲门声打破了蒋家的平静。由村社“电保姆”、嵊州市光宇公司员工、越乡电工志愿者以及嵊州市残联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助残光明行”团队造访了蒋家。
“访民情、解民忧”不是一句空话。造访之后,“光伏共富行”公益项目让蒋家不再为用电犯难。
7月22日那天,蒋建军特意早起,好奇地看着工作人员在自家屋旁争分夺秒地安装电能表。“他们说,这是无偿赠送的,以后屋顶光伏发的电不仅自家可以用,用不完的还能卖给电网。”签完光伏并网购售电合同,蒋建军看着电表上跳动的数字,心里算了一笔账:家中年平均用电量约3800千瓦时,而这座“发电站”预计年发电9600千瓦时,多出来的电卖给电网,那是一笔稳定的收入,可用于补贴家用、改善生活。那一刻,蒋建军蹦出一个念头:给闺女买台空调。“她非常喜欢写作,可连个可以安心写作的清凉空间都没有。”他说,以前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装不了第二台空调,现在有了光伏发电的收入,应该圆她这个心愿了。
没过多久,第二台空调被安装在了二楼蒋丽芳的房间。蒋丽芳第一次走进属于自己的空调房间时,感受着凉风心里却是暖暖的,“终于不用挤在爸妈房间了,以后写小说、休息都更方便了,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事”。
从爱的接受者到传递者
如今走进蒋丽芳家,除了两台空调送来的沁人凉意,更让人动容的,是蒋丽芳眼中藏不住的光——那是被善意照亮后,想要把温暖传递出去的坚定。“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被帮助的人,现在我也想做那个‘搭把手’的人。”这个年轻的视障姑娘,正用自己的方式,把从“助残光明行”中收获的温暖,变成照亮更多视障群体的光。
书桌一角,除了整理好的老年护理讲课笔记,还放着一本略显厚重的“检查手册”——那是蒋丽芳参与“盲人检查官”志愿者选拔后,记录盲道、无障碍设施问题的专用本子。“当时‘盲人检查官’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要求我们从视障者的体验出发,检查哪些助残设施有问题,我立刻就报名了。”蒋丽芳笑着说,每次出门检查,她都会提前熟悉路线,用手摸索盲道的凸起,用耳朵分辨语音提示的清晰度,“一次在社区发现一段盲道破损中断了,我马上记下来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没过几天就收到了整改消息,那种‘自己的意见能帮到别人’的感觉,特别好”。
凭借掌握的知识,她经常给村社老人志愿讲解护理常识,如何测量血压,怎么缓解关节疼痛,她都讲得细致又耐心。“有位奶奶说,听我讲课特别亲切,因为我知道怎么用通俗的话解释专业知识。”蒋丽芳说,每次讲完课,老人们拉着她的手说“谢谢”时,她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被真正看见了,“以前我几乎没有朋友,现在不仅认识了很多老人,还和其他视障志愿者成了伙伴,生活热闹多了”。
参与各类盲人文化宣教活动时,蒋丽芳也没忘了“把好关”。7月10日的长宁社区“越曲光明行”活动现场,她坐在第一排,一边认真听越剧《桑园访妻》的唱段,一边悄悄在心里“打分”。“志愿者讲故事时的语速,我能听清楚内容;个别环节的音乐声过高,差点盖过老师示范的唱腔。”活动后的“圆桌谈”上,她把自己的体验反馈给工作人员,“如果能调整一下不同环节的音量,视障朋友会听得更舒服。”让她意外的是,工作人员不仅认真记录,还当场和她讨论优化方案。“他们说我的建议特别重要,因为只有我们最清楚‘什么好用、什么不好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不只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一起把事情做好的‘合伙人’。”
看着女儿忙碌又充实的样子,母亲忍不住感慨:“以前她总闷在家里,现在每天都想着去参与志愿活动,整个人都开朗了。”
在蒋家,两台空调早已不只是降温的电器。第一台,藏着一个家庭在困境中的互爱;第二台,载着“光伏共富”寄予的希望,见证了一个视障姑娘实现独享清凉空间后的满足和传递温暖的善良。“我想把自己感受到的好,告诉更多人,让大家知道,视障者不仅能被帮助,也能为别人做很多事。”
窗外的光伏板正吸收着阳光,屋内的空调送来阵阵清凉。蒋丽芳家的“空调故事”,只是嵊州市1000多户视障家庭“光明故事”的一个缩影,而故事中散发的“光”,正如源源不断的电流,在嵊州的大街小巷流动——这是“助残光明行”最动人的延续:用一份善意点燃另一份善意,让温暖在传递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