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实
近日,城南社区高效完成漏水雨棚的集中抢修,从居民反映问题到彻底解决,用时不到一周。这件事看似不大,却是老旧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的生动注脚——改造完成不等于服务终止,保修期内乃至更长时期的质量跟踪与快速响应,恰恰是检验民生工程成色的关键。
有些地方在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时,往往重视前期施工,却容易忽略后续维护。城南社区也曾面临这样的共性问题:雨棚、墙面、管道等设施在投入使用后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如果维修响应滞后、责任推诿拖延,改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甚至引发群众不满。城南社区没有让问题积压,而是以“有求必应、雷厉风行”的态度,建立起从登记、勘查、维修到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服务延续性”。
对民生工程来说,绝不能“一改了之”,而应做到“始终负责”。很多时候,“做没做”是态度问题,“做没做好”是能力问题,“是否持续做好”则是责任与机制的双重考验。城南社区用行动表明,只有把“事后维护”纳入“事前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改造为民、维修护民”。
从更广的层面看,做好“后半篇文章”不仅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也应成为一切民生工作的常态方法论。无论是市政工程、公共服务还是社区治理,都需摒弃“工程思维”,树立“服务思维”,重视全周期管理、持续性优化。群众的满意度往往积累于细节、沉淀于日常,唯有把“问题响应”作为治理的重要一环,才能赢得信任、凝聚人心。唯有写好“后半篇文章”,才能让民生工程不仅建得好,还能持续用得好,最终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暖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