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绍兴市市场监管部门以打造“越地公平竞争”品牌为引领,积极探索构建市域公平竞争治理体系,先后承担并顺利完成6项国家级和省级公平竞争政策改革试点任务,通过制度创新与严格执法,有效遏制各类非理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持续优化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公平竞争政策宣讲进党校。
在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业务技能竞赛中获奖。
2025年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
撰文 王旭东 孙淑媛
图片由市市场监管局提供
构建审查体系
牢筑公平竞争制度防线
在制度构建方面,绍兴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智慧监管改革,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平竞争审查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审查新增政策措施1837件,经审查后修改调整132件;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审查政府重大政策措施213件,修改调整98件,从源头上防止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等政策措施,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试点,推广应用《绍兴市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指引(试行)》,编印《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典型案例汇编》,为审查工作提供参考借鉴,切实提升审查质效。结合招投标领域治理改革进一步规范完善制度体系,构筑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防火墙”。
我市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员管理制度,全市221个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及103个乡镇(街道)配齐配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力量;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业务培训,覆盖全市470余名审查业务骨干;打造高素质公平竞争监管队伍,公平竞争审查队伍中1人获评全国市场监管先进工作者、2人获得浙江“金蓝领”称号。
坚持问题导向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针对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问题,我市不断完善公平竞争监督与反馈机制,落实《绍兴市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工作规范》,公开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公平竞争举报受理渠道,广泛收集公平竞争问题线索;创新实施公平竞争审查风险提示函、核查整改函、提醒敦促函、约谈通知书“三函一书”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刚性约束。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政策措施专项清理。按照“谁制定、谁清理”原则,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限制市场准入、企业自主迁移,招标投标、政府采购领域妨碍公平竞争,阻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设置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隐性门槛等突出问题开展全面自查。统计显示,全市共自查市县两级政府及所属部门文件4185件,其中无排除限制竞争问题文件4111件,废止修订74件,确保“应清尽清”。
依托绍兴市公平竞争智慧监管平台,我市开展日常监测,系统监测文件4540件,人工处置483件,委托第三方开展大数据抽查,抽查文件400件,初步发现疑似问题文件71件。同时还实施绍兴市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专项评查,检查单位39家,抽查文件679件,发现疑似问题文件82件,相关问题将逐一核查闭环处置。
强化市场监管
纠治非理性与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市场监管方面,我市面向全市112家供水、供电、供气、发电、通信、邮政、殡葬等公用事业领域相关企业、协会开展反垄断合规培训。同时,对全市51家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竞争合规辅导。推进公平竞争政策“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社会氛围。
我市还不断加大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网络刷单炒信、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市立案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36件,罚没款108.7万元,积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
此外,我市积极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全链条生态,目前已培育省级保护站点61个、市级116个、区县级78个,并成立全市首个商业秘密保护联盟——上虞区高端装备制造商业秘密保护联盟,推动形成行业自律和创新共识。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我市不断强化市场竞争秩序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营造出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柯桥区——
整治“内卷式”招商引资 构建最优质营商环境
近年来,柯桥区以深化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抓手,聚焦整治“内卷式”招商引资问题,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相关工作机制先后入选浙江省“微改革”项目库,并获评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最佳实践和优秀实践案例。
在强化保障方面,柯桥区率先在全省建立“首长负责制”公平竞争审查体制,实现区级部门及乡镇(街道)全覆盖。柯桥区市场监管局挂牌成立公平竞争审查办公室,承担全区重大政策措施的集中审查职责。同时,依托优质智库资源,组建涵盖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在内的专家团队,专家库总人数达73人。此外,柯桥区还成功跻身全省“民营经济32条”落地细则模板,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2025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相关案例在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头条报道。
在破解难题方面,柯桥区通过跨部门会商和跨区域调研,系统梳理招商引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构建招商引资政策审查框架,并动态更新风险清单。积极开展政策清理规范工作,坚决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与做法,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今年以来,已修订招商引资政策4件、废止2件、明确限期有效1件。同时,编制出台绍兴市首个招商引资领域公平竞争审查指引,针对七大关键领域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查标准。
在夯实基础方面,柯桥区创新审查机制,将公平竞争审查模块嵌入公文签发流程,2025年共会审重大政策23项,审查增量文件517件、存量文件540件,督促修订或废止文件32件。高度重视审查能力建设,在全省首创审查人员岗前业务测试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在全省业务技能竞赛中连续三年都有个人获奖。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开展“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系列宣传,邀请反垄断观察员参与营商环境调研与研讨,累计组织企业合规培训与服务30余场,覆盖企业超过240家。
柯桥区通过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举措,有效遏制招商引资“内卷化”趋势,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市建设局——
打出“破审服”组合拳
打造工程建设公平竞争治理标杆
今年以来,市建设局以深化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为牵引,通过“破、审、服”组合拳,系统破除隐性壁垒,优化审查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全方位构建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治理的“绍兴建设”样板。
以“破”为先,强化全域统筹
市建设局制定《2025年全市建设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列为核心目标,重点培育支持19个储备库项目,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试点,组织开展全市建设系统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专项行动。尤其在建筑垃圾处置等重点领域,推动反垄断自查自纠,围绕“奖励补贴、名录库”等关键词,全面梳理政策文件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排除、限制竞争等问题,切实推动公平竞争政策落地见效。
以“审”促改,健全审查机制
推动公平竞争审查与合法性审查深度融合,配备专人负责政策措施的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实现审查职能与人员力量有机结合。出台《政府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细化22项审查要点,重点防范设置区域性奖励和荣誉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同时充分运用法治提醒函,编印公平竞争审查典型案例实现以案示警,做到“发现一个问题,规范一类行为”。
以“服”促效,提升企业获得感
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在工程建设等领域构建多元协同的涉企服务新体系。加强政策支持,修订出台2025年版《绍兴市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涵盖16条奖补事项,细分为38个具体条款,为企业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针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中存在建筑许可审批周期长、消防整体验收影响投产进度等难题,通过简化流程,支持分阶段施工图审查、分阶段许可办理、局部消防验收、分批项目验收等方式,全力推动工程领域产业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深化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调研。
市交通运输局——
多管齐下打造公平竞争交通环境
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始终将公平竞争理念贯穿于工作全过程,聚焦工程招投标改革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创新,从制度设计到内部控制多维度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制度设计,筑牢公平基石
市交通运输局研究出台《关于明确绍兴市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对交通工程招投标的监督管理、流程规范、开标评标规则、投诉处理及标后监管等关键环节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定,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实现了监管职能的统一,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与公平性。
同时,持续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开展设计、施工、监理及试验检测企业信用评价,全面应用全省统一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招投标进行实质性挂钩,通过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对企业投标及履约行为形成有力约束,进一步营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强化内部控制,严守公平底线
在内部控制方面,市交通运输局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严格执行“谁起草、谁审查、谁负责”原则,统筹发挥单位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在全系统多轮次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行动。在增量文件审查中,市级审查24件,县级审查83件,经审查修改调整3件;在存量文件清理中,市级审查35件,县级审查91件,废止规范性文件等政策措施18件。
为进一步细化审查要求,还印发《绍兴市交通运输公平竞争审查管理方法》,审查中严格落实招投标领域“七个不准”,严格规范招标文件编制,坚决杜绝地方保护和不公平竞争条款,从源头上保障招投标活动的公平与公正。
推进数字化监管,提升公平效能
依托数字化技术,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应用招投标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集日常监管、扩展监管和智慧监管三大功能于一体,具备招标文件AI检测、围串标智能识别、问题研判预警等多种功能。通过该平台,监管部门可实时掌握招投标动态,及时察觉、研判和处置潜在不公平竞争行为。
此外,在工程建设领域延伸数字化监管链条,积极推行“阳光分包”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切合实际的分包管理制度,建立分包队伍合格供方库并实施定期评价,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分包合同备案、资金支付等环节实行全链条管控,实现分包管理阳光化、资金监管透明化,有效遏制违法转分包行为,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