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殷俊 文/摄
人物名片
秦定刚,男,63岁,越城人,部队退伍至绍兴金融系统工作。工作之余,钟情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锡器等日用手工艺品的收藏,目前为市收藏协会会员、市收藏家协会志愿者团队队员。同时爱好写作,几十年来各种体裁的文章散见于全国、省、市级的报刊、杂志。
近日,绍兴市非遗馆举办了一场“清廉雅韵”晚清民国时期锡壶和青花瓷精品展览。展出的100多把精美锡壶,都是家住越城的秦定刚30多年默默搜集、收藏来的。这些锡壶来自全国各地,风格、模样都不相同,“除了没有西藏的,国内其他地方的锡壶都有。”昨日,秦定刚给记者展示了他琳琅满目的“宝藏”,这些锡壶都很完整、精美,每一把风格、大小、形状都不同,让人叹为观止。
30元钱一把的“吉四壶”
是收藏梦的起点
1990年的某个周日,绍兴老城的古玩地摊前,年轻的秦定刚俯身端详着一把锡壶:四方开口、束腰长流,正是绍兴人口中的“吉四壶”(因绍兴方言中“水”读作“四”,故称)。他有点惊奇,自家乡下不是也用锡壶温酒嘛,这也可以是收藏品?他兴趣盎然地与摊主聊起来,了解到在明清时期,锡壶不仅是老百姓家中日常饮酒、喝茶的器具,也是文人饮酒的雅器。
“最终,我以30元的价格将其买下。相当于我那时月工资的十分之一。”秦定刚回忆道,更让他触动的是,将这把壶带回家后,他与母亲常年温酒用的锡壶放在一起对比,发现自家用的那把虽然朴实,壶口却有一个小巧的钩子,“那是为了钩住‘汤镬’的口沿边缘,温酒时取放方便——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而新收的这把,雕花细致、形制讲究,壶底还有字号,显然出自工匠精心制作。
“它们各有各的美,一个是日用之美,一个是工艺之美。”正是这种美,打动了秦定刚,也开启了他之后30多年的锡壶收藏之路。至今,他收藏的100多把壶中,绍兴锡壶共有6把,虽然不多,但把把不同,分别是六边刻花执壶、四边开窗束腰执壶、六边开窗执壶、四方开窗执壶、翻盖圆桶酒壶和翻盖细颈大肚壶。
其中,六边开窗执壶底款刻有“绍酒公所,校准公提”字样,实测正好容纳一斤黄酒。推测是当年酒业公所的标准量器,“这些壶不仅是酒器,更是历史与生活的见证,也间接记录了绍兴黄酒之乡的历史。”
从实用器到文人器
收藏的锡壶记录时代风华
秦定刚的收藏,聚焦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锡壶。在他看来,明、清和民国时期是锡壶制作的高峰。明代粗犷简洁,清代精细工巧,民国则崇尚奢华纹饰。尤其晚清至民初,锡壶逐渐从实用器走向文人器,工匠与文人合作,将书画、诗词刻于壶身,使锡壶兼具实用与雅趣。
秦定刚有一把从北京收来的锡壶,不仅品相完美,而且壶身全是讲究的纹饰。壶嘴、壶柄各由两龙头相接;壶身镂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华美不凡。还有一把收自上海的锡壶,锡壶底部有四道凹进去的槽,这样热酒的话传热就非常快了。不同地域的壶有不同特点,南方的锡壶相对精巧,北方的壶相对粗犷,中原的锡壶有中原的风格,西域的壶有西域的风情。从海南收来的一把锡壶则把椰壳也用在壶身上,能保存到现在,选材和做工亦堪称一流。
秦定刚收藏的这百多把锡壶,全部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全品相锡壶,无磕碰、无凹裂、无修补,保存如初。这些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最小仅容200克水,最大可装1000克;形制上有六方、四方、圆筒、裙摆、钟形、花瓶;执柄方式也分单提梁、双提梁、执手等;刻画内容从吉祥图案到诗句警言,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为一把道口锡壶
差点误了火车
收藏不仅靠眼力,还要有耐心和机缘。秦定刚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地,他都会抽出休息时间去淘锡壶。20多年前,他曾因一把锡壶,差点错过回绍兴的火车。
那次是在河南道口镇出差时,他在一家古玩店中一眼相中一把造型如古钟的锡壶,壶底清晰錾刻“聚盛”二字。他深知道口锡器的历史——这里曾是“北方锡都”,明清时期锡店林立,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道口锡器更是斩获金奖。
秦定刚对这把壶爱不释手,但老板不肯让价。想到第二天中午才坐火车返绍,他决定次日一早再来“磨价”。不料第二天店铺迟迟未开,眼看发车时间逼近,他急得拜托隔壁商户帮忙找人,终于唤来老板,匆忙间完成交易,一路飞奔才赶上了火车。
“现在想起来还挺险的。”他笑着说,“但那把‘聚盛’款的钟形壶,如今是我收藏中非常特别的一件。”秦定刚说,收藏是一件辛苦事,但苦中有乐,每当一把心仪已久的锡壶终于入手,那感觉“如同中奖一般”。
延续文化,
撰写锡壶鉴赏书籍
“老秦不喝酒、不抽烟,零花钱基本都用在了收藏锡壶上,坚持了30多年。”60多岁的秦定刚,在多年好友金森林眼里,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他的认真劲头,也放在了用零花钱收藏锡壶的爱好中。这些锡壶,从形状、纹饰、字号,印证着各地不同年代的历史岁月、风土人情。
“它们不只是器物,更是一段段可以触摸的历史。”从30多年前第一把“吉四壶”,到如今收藏满室;从绍兴古巷到中原古镇,秦定刚用30多年积攒的零花钱、无数次的奔赴与等待,留住了百把锡壶的完整记忆。而这些锡壶,也从原本的酒桌器皿,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延续、一段历史的温度、一个普通人坚持一生的浪漫。
他收藏的六款绍兴锡壶曾经温着老酒、陪着岁月,是绍兴酒文化中不能缺少的物质载体。它们的展出,为传承酒乡绍兴的风土人情默默贡献着力量。
如今,一有闲暇,秦定刚就会把这些锡壶一一取出,擦拭、把玩、比对、考证。有时为了弄清某把壶的出处或作者,他翻书查典、多方请教,乐此不疲。他已经整理了大量关于这些锡壶的工艺、产地的资料,正在撰写一本关于锡壶鉴赏的书籍,他希望这本书能为锡壶历史提供更多的考证记载,同时也让大家了解明清锡壶的制作工艺、款式、地域特点和历史。
从海南收来的锡壶,壶身加入了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