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宗稷辰日记里的 绍兴往事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8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童 波

  宗稷辰(1792—1867),清代官吏、学者。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又号越岘山人,绍兴人。道光元年举人。咸丰时期初迁御史,曾疏请各省实行保甲,又荐举左宗棠等人。曾筑济宁城墙抵御捻军。历任内阁中书、山东运河道、御史等职。为官期间,颇能体恤民情,直陈时弊,著有政绩。晚年归乡。在绍兴城内卧龙山北麓九曲弄建有故居“九曲山房”。

  温州博物馆研究馆员谢作拳整理的《宗稷辰日记》即将面世,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并列入《浙江文丛》。《宗稷辰日记》内容涉及大量绍兴的人、事,对清末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其中涉及的著名人物有谭廷襄、余炳焘、葛云飞、诸星杓、杜煦、沈复粲、潘谘、沈元泰、赵之谦、徐荣等官员、学者。尤其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九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日记,内容涉及宗稷辰在家乡绍兴办捐赈时的情况;王文成公祠落成,同人敬礼且庆诞辰的场景;以及龙山诗巢公宴等。

  宗稷辰为官清正,学问渊博,年甫三十,先后主持过湖南群玉、濂溪、虎溪等书院。罢官回籍后,主持余姚龙山书院、山阴蕺山书院,培养人才,成就甚众,赵之谦即出其门下。宗稷辰为学宗王守仁、刘宗周,“合王、刘之旨而一之,体忠孝、修仁义,推之于外,肫然也,秩然也,昌越学以翼闽学,见者始而疑,继而诋,终且翕然信。”他著有《躬耻斋文钞》《躬耻斋诗钞》《越岘山人日记》《四书体味录》,修《永州府志》。

  他的日记稿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包括《越岘山人日记》十五册和《云将行录》一册,未完全按时间顺序编排,部分内容前后失序。日记起止时间为道光六年(1826)至同治二年(1863),长达38年。

  《越岘山人日记》第一册,封面上题“求归录 越岘山人自题,到京请戚丈书墓表,又请潜园书长送序。”主要内容为宗稷辰任内阁中书时的职务、交游、读书等事,以及年暮归永州省母途中的所遇所思。还记载了在湖南时主濂溪书院并修郡志,以及交游等事。

  《越岘山人日记》第二、三册,主要记载宗稷辰奉母入京后,入值、交游、参加会试、为友人写对等内容。

  《越岘山人日记》第四册,主要记载宗稷辰任内阁中书入值时的所见所闻、时政消息,与友人的交游等内容。

  《越岘山人日记》第五至七册,这部分内容以信稿为主,体现宗稷辰的所思所想。

  《越岘山人日记》第八至十二册,主要记载宗稷辰任内阁中书入值时的所见所闻,与友人的交游、交流信息,接收赠银、吟诗作对等。署侍读时,校对《一统志》《永州府志》等内容。

  《越岘山人日记》第十三册,主要记载了宗稷辰任山东运河道时的工作(如巡查河道等)、生活、交游、人情往来、著《四书体味录》等内容。在山东期间,他重视文化教育,修方正学祠,作方孝孺先生像赞,撰《重濬济宁学泮池记》等。另有记载清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战况,得知太平军进入浙江,“心系维桑,不免震恐”,得知杭州解围、绍兴无恙时表现出欣喜的心情。巡查河道途中,见“刈麦者盈路,获而不束,廪而无序”,发出“卤莽收之,草率研之,农事太简”的感叹。

  《越岘山人日记》第十四、十五册,主要记载宗稷辰任山东运河道时的工作,如巡河修坝,查丈河滩,收河银,解部饭以及交游等内容,以功赏加盐运使衔。此时清军与太平军在浙江进行拉锯战,宗稷辰忧心家人的安危,想方设计帮助家人来到山东。而山东亦有捻军、“教匪”活动,僧格林沁率军在山东作战,为之筹措军饷等内容。日记中还有致左宗棠、赵之谦等人的书信草稿,尤为珍贵。

  而一册《云将行录》,封面题“云将行录,续艮身归庐为十二帙”,半叶九行,每行字数不等。记载了宗稷辰在家乡绍兴办捐赈时的内容,另有修诗巢,五女与端木百禄结婚,人情往来等风俗民情,记载翔实,很有价值,也是研究清代绍兴风俗民情的珍贵材料。

  谢作拳说,宗稷辰由于长期在京师和山东任职,其交游圈中不乏阮元、潘世恩、陶澍、林则徐、裕泰、黄赞汤等大臣大吏,亦有端木国瑚、何绍基、龚自珍、李星沅、王拯、端木百禄等亲朋好友。日记以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为清末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份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