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茹晨鸿
唐诗作为文学瑰宝,其中不乏对服饰的精彩描绘,构成独特的文学景观。诗人们借服饰传情达意,展现时代风貌与个人情怀。
近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浙江理工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设计学学科博士生导师季晓芬来到新昌博物馆,向广大市民讲述“唐诗里的服饰美学”,帮助大家细致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服饰风尚与人文精神。
古典诗歌巅峰
“要懂唐代服饰,先得读懂唐诗的‘脾气’。”在季晓芬看来,唐诗就像唐代人的“朋友圈”,既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也能记“明月松间照”的闲趣,这种包容的形式风格,正是它成为古典诗歌巅峰之作的关键。
季晓芬认为,唐诗的体裁多样性堪称“服饰的多款式”——古体诗如唐代男子的宽袖袍,不拘格律、挥洒自如,适合抒发边塞将士的壮志或游子的乡愁,比如岑参边塞诗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字句间满是豪迈;近体诗则像精工细作的襦裙,律诗讲究对仗平仄,绝句追求言简意赅,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仅20字,便勾勒出比画卷更灵动的田园图景。“就连语言表达,唐诗也像服饰的刺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大漠孤烟直’的‘直’字,都有着‘一针一线’的精妙,让文字有了质感。”季晓芬说。
谈及唐诗繁荣的原因,季晓芬用“三重土壤”来比喻:第一重是政治的“沃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社会稳定,文人不用为战乱流离发愁,要么像杜甫那样心怀“致君尧舜上”的抱负,要么像李白那样践行“仗剑去国”的豪情,可以安心创作。第二重是经济的“养分”。唐代丝织业有多发达?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锦缎,一米面料要织上万针,而丝绸之路的驼队,不仅运来了西域的葡萄、苜蓿,更带来了“胡姬”“胡服”等新鲜素材,让诗人有了写不完的题材。第三重是文化的“阳光”。唐代科举考诗赋,就像给全社会的诗歌创作“搭了舞台”,连普通书生都要练写诗,更别说王维、白居易等大家了。
有市民提问:“文人漫游对唐诗有影响吗?”季晓芬笑着点头:“太有了!李白游遍大江南北,看到庐山瀑布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看到敬亭山写‘相看两不厌’;孟浩然在田家做客,才有‘把酒话桑麻’的闲适。这些漫游足迹,其实就是唐诗的‘素材收集路’,而服饰,就是路上最鲜活的‘风景’——看到渔翁穿绿蓑衣,看到胡商戴虎皮冠,都成了诗词里的生动细节。”
体现美学精髓
“唐诗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视觉的盛宴。”季晓芬通过一首首经典诗作,引领大家领略唐代服饰的美学精髓。
在面料描写方面,唐诗中频繁出现的“罗”“锦”“绫”“丝”等词,展现了唐代纺织工艺的卓越成就。李贺笔下“越罗衫袂迎春风”的轻盈飘逸,与杜甫诗中“绣罗衣裳照暮春”的华丽绚烂,共同构建了唐代服饰的材质美学。
季晓芬特别以跟绍兴有关的诗作《缭绫》为例进行深入解读:“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衣衫的色彩之艳丽。这种对材质、色彩的精准把握,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唐代丝绸的奢华与灵动。
色彩美学是唐代服饰的另一突出特征。季晓芬介绍,唐诗中大量使用“红”“绿”“金”等鲜艳色彩描绘服饰,如“朱服弄芬芳”的热烈奔放,“绿衣翠为襟”的清新雅致,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色谱。这种对色彩的极致追求,在唐代的三彩釉陶俑上得到了完美呼应,那些保存完好的陶俑服饰色彩依然鲜亮如新,让观众得以想象盛唐服饰的精致工艺。
在款式设计上,唐代服饰的开放包容在唐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粉胸半掩疑晴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等诗句,生动展现了盛唐女性服饰的大胆与自信。季晓芬解释道:“这种袒胸大袖衫襦是当时贵族女性中最时髦的服装之一,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和部分女性地位的提升。”
呼应时代精神
“唐代服饰不是孤立的,它是盛唐气象的‘穿衣镜’。”季晓芬认为,唐代服饰有四大风格,每一种都与唐诗里的时代精神呼应。
首先是开放包容。“元稹写‘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说的就是唐代女性学穿胡服、化胡妆的场景。”季晓芬指着胡服陶俑和襦裙说,“唐代不排斥外来文化,胡服的圆领、窄裤,和中原的襦裙、披帛能‘混搭’,就像唐诗里既有‘汉家天子’,也有‘胡姬酒肆’,这种开放,是唐代最独特的气质。”
其次是雍容华贵。“杜甫写《丽人行》,说杨贵妃姐妹‘蹙金孔雀银麒麟’,写的就是用金丝绣的孔雀纹,一针一线都透着贵气。”季晓芬介绍,唐代经济繁荣,贵族服饰能用最好的丝绸、金银,“这种华贵不是‘炫富’,而是物质丰裕的自然体现,这些都藏在服饰的细节里。”
再者是灵动飘逸。“‘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写的‘仙袂’,其实就是唐代服饰的‘飘逸感’。”季晓芬展示了霞帔的穿戴方式,轻薄的丝绸披在肩上,随风飘动,“唐代人自信洒脱,所以服饰也追求‘灵动’:六幅裙的宽大裙摆、霞帔的轻盈、缭绫的透光,都像诗里的‘自由’,没有束缚感。”
最后是等级分明。“唐代服饰也有‘规矩’,就像唐诗里有‘朱门’和‘寒门’的表达。”季晓芬指着不同颜色的官服复原品说,“三品紫、五品绯、七品绿、九品青,颜色不能乱穿;贵族穿丝绸,百姓穿麻布,材质也不能越界。比如这件青色官服,是九品官穿的,纹样简单,和紫袍的华丽形成对比,这就是服饰里的‘社会秩序’。”
“通过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新昌博物馆‘唐诗之路’展览的学术内涵,更让我们感受到唐代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从霓裳羽衣到胡服骑射,从金缕衣到石榴裙,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大唐的开放与包容、华美与自信。”新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