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所行即所信的自主改造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7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储朝晖

  《中国教育改造》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对20世纪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

  1981年我迷上陶行知的时候,《中国教育改造》就成为必读的一本书。1982年暑假,我在陶行知曾就读的崇一学堂旧址看了40余天陶行知的资料后,歙县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的程仁灏、汪麦浪在封面题赠给我一本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中国教育改造》,我一直珍藏身边。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教育改造》入选,并邀我编选一些能代表陶行知思想的相关文章,添加了陶行知学术年表,写了《用实验主义改造中国教育》的相关解读,对该书思想内容作了简要的概述,便于读者了解陶行知的学术经历和整个教育实践与思想体系。

  陶行知当年为何将自己出的第一本书定名为《中国教育改造》?取“中国”二字是由于1921年他随孟禄一起到全国各地调查,他的视野从原来的大学教授和教育学科拓展到对全中国教育的关注,并在出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的过程中,长时间考虑中国教育的问题,写出的文稿反映的也是以中国为对象的。“教育”是该书的内容范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显示出对教育的关注,到美国留学获取了实验主义的理论工具,经过近10年对中国对教育的调查、研究和晓庄学校试验,生成了“改造”的理念。

  “改造”在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潮中属于中性、理性的一类。陶行知1911年在金陵大学就读期间因武昌起义停课回到徽州府议会任秘书,其间参与屯溪阳湖余家庄暴动,其结果是赶走了原来的官僚,但新来的还是官僚。陶行知由此认识到武装革命不能改变人心,后来他在给老师的信中明确“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于是,《中国教育改造》作为他的著作集书名就恰当不过了。

  《中国教育改造》是本文集,却没有收入陶行知1928年前写的所有文稿,而是经过挑选的,陶行知在自序中说:“凡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的文字一概删除不留,所留的都是我所体验出来的。所以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这本集子的特点,首先就是以体验为基础,所写、所信、所行一致;其次就是开放的,不成体系,不是专著,不断长进,“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人家怕要疑前后思想矛盾,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是我的长进处”,这一特征延续到陶行知终身,与他的老师杜威的理论一样,并不试图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改造》是“在中国教育里摸黑路所见着的几线光明”,是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不断探索的心路印迹。它的主旨是用实验主义改造中国教育。具体体现为以平民主义作目的,以实验主义作方法、工具。批判中国教育的“五旧”: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偶尔尝试。提出以试验获得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能刷新进步。1928年陶行知还在给中华民国大学院的提案中提出让具有各不相同的政治思想的人建立政治试验区,反映了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坚持“去”与“取”,不问“新”与“旧”、“中”与“西”,只问“适”与“不适”。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

  20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改造》除了收入1928年版的全部文章,还精选了《共和精义》《中国在转变中》《教育与科学方法》《我之学校观》《行是知之始》《创造的教育》《生活教育之特质》《民主教育》等经典名篇,是各种版本的陶行知著作中内容最为精练而又能比较完整地反映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书,包含了陶行知关键的思想内涵,更能充分体现陶行知一生中民主、科学、创造这三个主题词。

  陶行知改造中国教育,旨在教育能够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实现人民幸福,真正读懂它的人,就会自觉、自主参与教育改造。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