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敏霞 文/摄
今年,是黄酒泰斗王阿牛百年诞辰,9月1日,纪念王阿牛大师100周年诞辰活动在会稽山中华黄酒博物馆举行。
作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阿牛被誉为“活酒仙”。王阿牛大师是中国传统黄酒现代化发展的亲历者。回顾他的一生,有益于后人回溯黄酒历史轨迹,开拓绍兴酒返本开新的新方向。
铸像重现大师风采
走进会稽山中华黄酒博物馆二楼展厅,栩栩如生的王阿牛半身铜像映入眼帘。这一尊铜像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王阿牛留存下来的诸多影像和照片,只见“他”头戴鸭舌帽,目光深邃而坚定,仿佛在凝视黄酒行业的壮阔未来;眉宇间的专注,似在沉思如何进一步提升黄酒的品质与工艺,如何让传统技艺与时代同频共振;脸上的岁月皱褶,仿佛是为传统黄酒现代发展殚精竭虑留下的一道道印痕。
参加纪念活动的相关人员表示,铜像既定格了大师的卓越风范,更让抽象的“匠心”有了可触可感的具象载体,成为照亮行业前行的不灭灯塔。
“绍酒泰斗,现代绍酒大师皆出其门。”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一句话。对于酿酒,王阿牛一直都非常严谨,要求严苛。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泡在酒厂车间里,酒厂的工人,特别是王阿牛的徒弟们一度很怕他,如今,这些徒弟已各自成了酿酒行业领军人物。
王阿牛在自传《酒香人生》中这样认为:黄酒的酿造,需要酿酒人发自内心热爱,更要“静”与“敬”。酿酒人要能静下心来与酵母、霉菌打交道,要敬重行业的规律,保持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其弟子、“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兴祥在纪念活动中表示,在师傅的教诲下,他们这些后人不仅学会了酿酒技术,更体悟到了匠人精神的真谛。铜像重现了师傅的风采,也让后人更有了前行的方向。
展览串起黄酒人生
活动当天,“王阿牛大师生平事迹展”首次开展。一件件手稿、奖章、影像资料及实物,串联起大师的黄酒人生,每件展品都藏着黄酒技艺传承的密码。绝大多数展品由潘兴祥提供。
1956至1966年10年间的工作笔记手稿、1955年至1957年《酿酒技术笔记》手稿、1959年绍兴鉴湖酿酒公司的《绍兴酒操作规程》、1964年云集酒厂第三车间第九小组冬酿《淋饭、大饭记录》、2021年王阿牛《酿酒技术笔记》手稿……一件件泛黄的手稿和规章中,不仅有条理清晰的记录,更有密密麻麻的批注,那个拿着笔记本和笔认真记录的身影似乎浮现纸上,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他在工作中那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些手稿也是王阿牛为黄酒著述的最佳素材。据介绍,从1959年开始,王阿牛在自己多年酿酒实践的基础上,苦心研究,整理出版了《绍兴酒操作规程》一书,被当时绍兴6家国营酿酒厂拿来当作培训教材和操作规程使用。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黄酒酿造教材。后来,他还发表了《黄酒冬酿淋饭、摊饭的技术资料》《绍兴酒半成品、成品技术管理方法》等著作。潘兴祥说:“师傅编写的书上数据记载非常完整,对于我们这些酿酒人来说非常重要,会助力我们酿出更好的黄酒。”
展厅的墙上,还挂了不少老照片,其中传道授艺时亲身示范的动作姿态,印证着大师“打破门户之见”的开阔胸襟;与同事技改攻坚的老照片,重现了其带领团队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艰辛。在这些老照片中,王阿牛的笑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他一直享受着这份黄酒事业带给自己的美好。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言:“白天管生产,晚上同章师傅一起去开耙,共同观察发酵变化规律,探讨开耙技术。章师傅心直口快,毫无保留……年纪大了,每每回忆起年轻时做酒的事情,就感到无比快乐……”
把一生酿进酒里
一季稻米精心沉淀,穿过一冬的寂寞,方能有酒香扑鼻。王阿牛的一生,也犹如这黄酒一般,因为有足够深厚的沉淀,至今令人无法忘却。
1925年,王阿牛出生在绍兴鉴湖畔的东浦街道。随处可闻的酒香,是幼年王阿牛最深的记忆。1941年,王阿牛到东浦汤源茂记酒坊当学徒,开启了他和黄酒80余年的缘分。
1952年,王阿牛调入云集酒厂(后改名为东风酒厂),一干就是40年。其间,他不断学习和研究开耙技术,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
黄酒酿制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徒弟需要在师傅的长期指导下学习。王阿牛的秘诀,能够让黄酒酿造者少走很多弯路。除了教会自己工厂的员工酿酒,王阿牛还经常出去讲课,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更多的酿酒师傅。他也有“酒头脑”“酒博士”的美誉。
2007年6月,王阿牛被认定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首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年他82岁,却依旧承担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使命,为黄酒酿制技艺的理论研究与传承实践发光发热。酒厂车间里,冬酿节上,他的身影依旧活跃。直到2022年去世前,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还是保持着定期去车间看一看的习惯。
可以说,王阿牛将酿酒当成了生活,也将许多生活的真谛酿进了酒里。他说过,人生要多吃两样东西:吃亏、吃苦;练好两样本事:老老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学酿酒不能“太聪明”,“太聪明”的人容易偷懒。“好人才能做好酒。”他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