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村博,一座村庄的表情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5版:新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76家乡村博物馆入选,其中绍兴入选10家。至此,绍兴共有省级乡村博物馆97家。

  乡村博物馆(简称“村博”),展陈着一座村庄的风土人情。它有村庄的农耕基因、前世今生,是接地气的博物馆。

  2021年6月,我市启动“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努力打通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 童 波

  10家村博入选

  本次入选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的绍兴乡村博物馆,有绍兴大禹蚕种基地展示馆,滨海新区皇甫庄村村史陈列馆、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柯桥区越中历代名匾博物馆,上虞区竺可桢故居陈列馆、猴王馆、丁宅蚕桑文化体验馆,诸暨山下湖珍珠文化展示馆、诸暨市大唐街道阿大互联袜业展示馆、诸暨市鸿一乡村美术馆。

  走进位于滨海新区沥海街道渔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鱼钩、渔网等捕鱼工具,以及按原船缩小的渔船模型,200多件展品讲述了渔村村近50年的历史变迁。

  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于2022年1月落成并对外开放,集中呈现捕捞、种植与围涂文化的原始风貌;通过养殖日志、海带加工工具等实物,还原从“靠海捕”到“靠海养”的转型历程;更收录了村史大事记、出海捕捞历史沿革、渔业协会互助合作统计数据,同时通过图文墙介绍渔村村船老大、轮机长、渔捞长等“海上脊梁”的故事,让渔村的渔猎文化代代相传。

  据工作人员介绍,馆内的很多老物件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渔猎文化展示馆还推出“渔民讲师团”,为学生们讲解渔猎文化。

  上虞区丁宅乡素有“江南蚕桑之乡”的美称。丁宅蚕桑文化体验馆位于丁宅乡虞南农事服务中心,依托“江南蚕桑之乡”的千年积淀,打造出集非遗展示与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展区分五个区域,通过实物、图文和实景模拟,全方位展现蚕桑历史与现代发展。“华夏丝韵”陈列纺车实物,“丝品风韵”复原云锦等的生产工艺,“天蚕灵韵”用模型呈现蚕生长周期,“丁宅桑韵”通过农具实景还原“万亩桑园”盛景,而AR(增强现实)体验舱通过数字化手段再现蚕桑劳作全流程。互动研学区域设有研学教室。自2024年开放以来,该馆已开展研学活动50余批次,获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浙江省科技体验旅游点”等省级荣誉,有效激活了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诸暨市大唐街道阿大互联袜业展示馆于2021年10月对外开放,展示每个历史阶段的袜子、袜机的图片、相关文献及实物,并介绍大唐袜业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展现了袜业从传统生产向数智制造的完美跨越,让更多人了解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袜艺产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袜业展示馆收藏有1820年欧洲贵族长袜;有清朝的冬袜,夹层中塞有棉絮,有利于保暖;还有一款旗袍袜,袜筒长70厘米,工艺精湛,是当时的国货精品……

  有别于大众对博物馆“高大上”的印象,这些乡间博物馆的主题,既有农耕文明、乡村记忆和民俗风情,还有非遗技艺、科普教育、书画艺术、名人文化、特色产业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展览体现了原生态的乡村人文魅力,成为当地乡村历史和文化的绝佳展示平台,更是屡屡被游客“打卡”。

  记者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了解到,2021年6月,我市正式启动“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努力打通博物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乡村精品博物馆100家、省级乡村博物馆97家。

  助力文旅融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建在城市里的考古类、艺术类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他们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的氛围更加和谐。

  位于上虞区谢塘镇的谢晋故里·乡村电影博物馆,设计布展谢晋电影艺术馆、1923片场、电影研学馆、乡村书屋、电影游艺馆等,将20世纪80年代的12幢老式粮库建筑打造成为一处可玩、可赏、可演的多功能新型文化空间。该博物馆用近7000件展品展示谢晋导演丰富的艺术人生与故乡的风土人情。

  据谢晋故里·乡村电影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以“谢晋故里,邀您入戏”为主题,其中,电影研学馆通过强互动、重体验的主题内容展示电影原理、创作生产流程,打造长三角独具特色的电影研学体验馆;乡村书屋是以谢晋书柜为精神符号的乡村共享书屋。乡村电影博物馆每年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前来参观。

  滨海新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与鲁迅美术学院的人才优势,有效推动旅游文创产品推广。柯桥区越中历代名匾博物馆与浙江树人学院签约共建文化教育基地,打开了馆校共建新局面。上虞区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诸暨市裕昌号民间艺术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采访中,不少乡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认为,乡村博物馆具有复合型的功能定位,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及相关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近年来,绍兴的乡村博物馆在政策支持、社会各界推动下,整体建设和运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充实展陈内容,丰富展陈形式,加快文创开发,乡村博物馆的活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市级乡村博物馆创建成功以来接待游客人次越来越多。

  在做好文化展示的同时,各乡村博物馆通过积极举办青少年研学游、主题研讨会、沙龙讲座、乡风民俗等特色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乡村游的选择。如柯桥区越茶博物馆与绍兴市茶叶学会合作开展“宋韵越茶研讨会”;浙江民艺拼布博物馆举办国家艺术基金展及全国拼布比赛、暑假研学游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乡村博物馆知名度。

  乡村博物馆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在地性的农耕、非遗、红色根脉等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如诸暨市璜山镇黄家店村金萧支队纪念馆将红色景点与农业基础联系起来,发动村民种植水蜜桃、黄桃等果树,打造“十里桃花遍地春,金萧烈士永长存”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水蜜桃、黄桃销售10多吨,助力村民增收。

  据悉,我市“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多家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果受到省文物局表彰肯定。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福全农耕博物馆入选2022年“浙江最值得去的十佳乡村博物馆”;谢晋故里·乡村电影博物馆获评浙江省首批“五星级乡村博物馆”,并入选2023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路在何方

  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截至2025年9月,全省已建成乡村博物馆1002家,并实现市、县全覆盖。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博物馆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些场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藏品来源单一、展陈方式粗放、资金与专业人才短缺、场馆分散、社会关注程度不高等短板。还有一些场馆由于日常大多由村干部代管,专业讲解人员短缺或稳定性低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低水平运行现象普遍存在。

  2022年,滨海新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以“鲁迅的童年”为主题建成鲁迅文化体验中心,同年,朝北台门陈列馆入选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当时,村里就想招聘专职讲解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过了一年,村干部经过多番努力,才招到一名专职讲解员。

  如今,朝北台门陈列馆通过改造提升,融入了大量数字化、互动式的沉浸体验,不仅激活了文化内涵,还提升了研学体验,使《社戏》等鲁迅作品中的场景变得可视、可知、可感,晋升为热门打卡地,有效提升了乡村文旅的整体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

  柯桥区一家乡村博物馆运营方的负责人认为,乡村博物馆应该深挖本村特色,尽量能够做到一个博物馆一个特色,避免千馆一面,努力做到“一村一品”。如非遗保护项目较多的乡村可规划建设乡村非遗展示馆,旅游资源多的乡村可规划打造乡村民俗体验馆等。此外,针对乡村博物馆场馆分散这一情况,可以考虑整合周边自然和文旅资源,打造“一主多节点”的乡愁记忆设施群落;还可以乡村博物馆为中心,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推出“乡村博物馆+咖啡馆”“乡村博物馆+研学”等消费业态和主题线路等。

  如位于柯桥区漓渚镇九板桥村的百工非遗馆,2020年被命名为“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分馆”,2023年获评“省级乡村博物馆”。为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九板桥村建设百工非遗特色馆、百工非遗商贸老街,每年组织开展非遗兴乡巡游、非遗活态表演、传统戏曲书画进礼堂、手工技艺大比拼等非遗活动,吸引游客达3万人次。

  越城区一家乡村博物馆的管理人员表示,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如担任讲解员、参与民俗表演等,也可号召村民自发提供老物件作为乡村博物馆藏品的来源,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为乡村博物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切实提高乡村博物馆运营的可持续性。其次,应加强乡村博物馆人才体系建设,加强文化特派员的指导和帮扶,培养村级新媒体人才,为乡村博物馆引流,加大对乡村博物馆的推广力度,提升乡村博物馆知名度。

  事实上,乡村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和村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社会力量也正积极参与到乡村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中来,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为乡村博物馆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记者了解到,为克服乡村博物馆专业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提高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效,我市成立绍兴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市级专家库,持续完善国有博物馆与乡村博物馆的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对乡村博物馆管理运营的专业指导。不定期组织开展乡村博物馆业务交流培训活动,有针对性提升乡村博物馆整体运营水平和工作人员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