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裘 玮 通讯员 马 丽
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大背景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已成为地方人大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探索构建以“一个平台、两个覆盖、三项建设、四方合力”为核心的“1234”备案审查工作新机制,推动备案审查工作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监督”,为高质量推进法治绍兴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通俗来说就是由人大对政府、监委、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体检”,确保这些“红头文件”不违背上位法、不超越权限、不损害公民权益。多年工作实际中,仍存在某些单位“漏报”“迟报”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而数字化改革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市人大依托全省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审查机制创新,推动实现规范性文件“线上报、线上审、线上督”的全流程数字化运转,从技术层面杜绝“应备未备”“备而不审”等历史难题。更重要的是,该平台实现了市、县、乡三级人大互联互通,不仅方便基层文件上报和上级监督指导,也打通了区域间数据共享通道。
得益于此,市人大完成了备案与审查两大程序的全覆盖,这意味着所有规范性文件都被纳入法治监督视野,实现了“有件必备、有备必审”的闭环管理,从制度上杜绝了监管盲区。如今,“一府一委两院”乃至乡镇街道的规范性文件都被纳入备案范围,从市政府的政策意见,到基层的实施办法,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落下”。而审查环节更是“应审尽审”,不管是主动审查还是群众反映,每一份文件都要过好“法律关”。
2024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审查由某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时,发现其中“涉企控告申诉案件(事项)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处理”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第八条所明确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冲突,且无上位法依据,随即督促删除了相关内容,避免了执法中的“特殊对待”。
为了让“两个全覆盖”落地见效,市人大着力抓实思想、制度、能力“三项建设”。思想上,把备案审查当作“维护法治统一的大事”,推动常委会每年听取工作报告成为“规定动作”。制度上,建立“专工委初审、法工委综审、第三方辅审”工作机制,如2023年,柯桥区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关实施意见时,就是先由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初查,再联合法制部门细审,还请了法律专家挑错,最终纠正了“尽量处理相邻关系”等不规范表述,让文件更贴合民法典要求。能力上,组建了47人的专家库,邀请高校学者、律师等参与审查,去年,市人大就借助第三方力量纠正了8件“问题文件”。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通过集聚四方力量,让备案审查从“单打独斗”变成“协同作战”。一方面,推动人大各专工委发挥专业优势,如财经工委擅长审经济类文件,社会建设工委更懂民生政策……遇到争议问题就组织多部门“会诊”。另一方面,强化第三方智库的“外脑”支持,去年,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就曾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计划生育、生态环保”等专项审查,并推动政府及时启动清理程序。此外,市人大还专门邀请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基层代表、有法律知识背景的人大代表共同参与重点审查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如今,这套新机制让我市的备案审查工作既“长牙”又“暖心”。5年来,全市已完成备案审查155件,纠正问题文件15个。从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决策部署,到残疾人权益保障、企业平等诉讼、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精神障碍患者关爱管理等民生关键小事,绍兴人大以严谨审慎的法治监督,推动政策落地与群众获得感同步提升,让法治阳光照进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