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周梦琪
通讯员 张天民
本报讯 “这个租赁合同还得再补充完善,不然容易在装修归属上起纠纷。”近日,在滨海新区斗门街道王家池社区,法治审查员何正桥帮社区规避了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村社事务合法性审查一直是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基层合同隐患多等问题,推动合法性审查服务体系延伸至每一个村社。截至目前,全市2112个村社均已配备法治审查服务。
推动合法性审查扩面提质,制度保障是关键。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村社合法性审查服务相关工作指引和实施方案,推行审查目录清单化管理,涵盖决策事项、合同协议、管理事务等3大类16项必审事项,并鼓励村社在此基础上编制个性化清单。同时,上线全市合法性审查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更新法治审查员名录库,增设“点单式”服务模块,提升审查效率和便捷度。
组织保障方面,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构建“法治审查员+法治联络员”合法性审查组织架构,由村社法律顾问担任法治审查员,村社两委干部担任法治联络员,目前“双员”配备率已达100%。
另外,我市还积极延伸审查服务,前移合法性审查关口,提前介入村社重要事项以排查风险,并将审查服务从书面文本审查拓展至“立项预审—过程跟踪—纠纷调解”全周期。如在诸暨市枫源村,审查员全程跟进办公大楼租赁招投标工作;在嵊州市舜皇村,“云上茶乡”项目实现“零诉讼”“零信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审查各类文件及合同4297件,参与处理涉法事项11463件,避免集体经济损失超2800万元。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完善村社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不断优化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探索开发智能审查辅助工具,推动村社合法性审查服务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