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绍兴日报

钟堰茶摊 三代人的坚守与奉献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记者 王晓宏 吴可蒙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1993年到今年盛夏,钟堰茶摊在老城区大教场沿,已摆了整整33个年头。这个由钟堰禅寺周边村落一群村民发起的公益茶摊,经过一拨又一拨人接力,如今迎来了“茶三代”。30余年来,施茶人在变,但茶摊的位置没变,茶的味道没变。

  其实,钟堰茶摊早已成为一张城市公益名片。如今,随着年轻血液的注入,这个公益茶摊焕发出新的活力。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三代”施茶人和喝茶人等群体,解码钟堰茶摊长盛不衰背后的故事。

  甘甜解暑,未曾改变的茶味道

  9月初,钟堰茶摊撤摊,但茶摊“据点”上,经年累月放置茶桶留下的痕迹,犹如慈善的基因,已深深烙进古城的肌理。

  今年63岁的环卫工李孟梅说,地面痕迹很清晰,这就是摆茶摊的地方。每年盛夏,很多人在这里喝茶。她每次工作都靠喝这里的茶解暑,“茶呈琥珀色,看上去以为有苦味,但喝下去甘甜,回味无穷,特别解渴。施茶的老人说,这是药茶。”

  今年91岁的张王根老人是“茶一代”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钟堰茶摊烧的是药茶,大家都爱喝,所以这个配方一直传承下来。药茶配方是张阿黄提供的,他是北海街道云栖村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教场沿一带卖中草药。

  那时,云栖、钟堰等多个村的农民进城买卖,大教场沿是集中点,从家中步行到这里三四十分钟。“张阿黄进城最频繁,天天去,遇上夏季高温天,渴得不行。后来他跟附近钟堰村何幼庆等人商量,决定在大教场沿摆个茶摊,得到树鹅王等村老年人的支持。”张王根说。

  在张阿黄、何幼庆等10多位老人发起下,钟堰老年施茶会成立,约定每年盛夏到大教场沿摆摊,给路人免费施茶,他们是“茶一代”。为何取名钟堰?越西社区党委书记宣灵敏说,相传明代药神黄老相公在现钟堰禅寺一带施茶,善行口口相传至今,因此取名钟堰老年施茶会。这是数百年前善念的一次当代回响。

  懂中草药功效的张阿黄,还自制茶方,大家按照单子烧茶。张王根会骑三轮车,摆摊前,他早早将毛竹、煤饼、茶壶、茶杯一件件搬上三轮车,运到目的地后把摊位支起来。

  摆摊时,大伙儿清早就赶来。“拉车的、卖菜的、晨练的,喝上一大碗,能顶半天渴。那时农民舍不得买水喝,免费茶水自然很受欢迎,当然,茶好喝也是关键。”张王根反复念叨着。如今,张阿黄、何幼庆等人已去世多年,但药茶配方代代相传。

  在“茶二代”王水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钟堰禅寺的仓库里,里面一堆坛坛罐罐存放着中药材料,包括豆蔻、甘草、桑叶、薄荷等八种,还有按比例制成的药包。

  “豆蔻能化湿行气、甘草能补气润肺、薄荷有香甜味。待开水煮沸后,把药包放入其中,药茶不仅解渴,更能解暑。”王水泉说,“喝过我们药茶的市民,都说好喝,这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盛夏七八月份是施茶时间,33年来,大家轮流上阵,清晨4点起炉。在35℃以上的高温天,一天要烧20多桶水,超过1000斤。烧茶的原料从煤饼到木炭再到电,今夏水电费花了2000多元,使用一次性纸杯1.4万只,用瓶子接茶水的市民不计其数。

  厘清账本,守住爱心人士善意

  “钟堰茶摊能长长久久,不只是药茶好喝,更离不开我们这群大字不识的农民有颗共同的爱心。”今年90多岁的“茶一代”余阿王说,“大伙都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不能进厂打工,地里农活也不多,聚在一起做点好事,可以温暖路人,还能拉拉家常,一举两得。”

  一代带一代,一代接一代,钟堰茶摊一年又一年有条不紊地持续着。张阿黄去世前,他的儿子张百仁跟着出摊数年,后来接过接力棒,成了“茶二代”的当家人。原树鹅王村的王水泉看到“茶一代”余阿王老了,跟着他一起干了数年,如今也是“茶二代”里的积极分子。

  随着钟堰茶摊声名鹊起,加入茶会的成员越来越多。但大多数爱心人士并不直接参与摆摊施茶,而是出钱出物,支持这项街头公益善行。“从最初一群农村老人设摊,到如今变成了全城参与。这些年来,茶会每年收到的爱心款不断增长,因此厘清账本显得尤为重要。”王水泉对记者说。

  经过“茶二代”的讨论后,钟堰老年施茶会渐渐形成了统一的账目管理制度:欢迎大家捐献爱心款,但捐款金额要求整数,最低100元,每笔爱心款必须入账,账本由叶幼成保管,开票和爱心款由王水泉负责。每笔钱的支出,由集体讨论决定。所有账目,必须向全体成员公开。

  每年过了正月,大家会不约而同找到王水泉捐款。除了一批固定捐款人,每年还有不少新成员加入。有些通过多方打听找到王水泉,要求捐献爱心款。居民潘月爱已经连续捐了10多年,她还帮助其他居民把善款集中在一起,送到茶会。王水泉给每位捐款人开具凭证,一份凭证只开100元。如果有人捐1000元,就开10张凭证。

  开好凭证,再在花名册上登记。王水泉做过会计,管账有一手。他给记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花名册,上面详细记录了热心人的捐赠名字、年龄、年限等信息。“我从叶幼成那边领取了多少份凭证,我开出多少份凭证,都可以对应起来。花名册上也可以查到每笔爱心款的记录。两头记录,账目更清楚。”王水泉说。

  “规范透明的账本管理,守住了每位爱心人士的善意,这是茶会的生命线。小善汇聚成河流,川流不息,这是我们的公益善举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茶三代”张建松说。

  创新思路,善款有了更多用处

  今年50岁的张建松,如今是钟堰茶会第三代“掌舵人”。在他接班前,已跟着父亲张百仁练摊多年。由于从事纺织生意,他没有多少时间参与施茶活动。今年年初,张百仁临终前,反复叮嘱儿子:“这是你爷爷那代人留下来的茶摊,凝聚着一群农村老人的善意,你一定要传承下去。”

  “小小茶摊,凝聚着众人的善意。盛夏时节,城市的免费茶摊遍布角角落落,但钟堰茶摊是‘鼻祖’,是城市的公益善行名片,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张建松说。

  接班,并非简单的守成,而是一场静悄悄的“慈善现代化转型”。

  首先是团队成员的年轻化。不少老人年纪大干不动了,慢慢退出摆摊队伍,以其他方式默默支持茶会发展。去年团队轮值的人员有9名,今年年初张建松的父亲过世后,仅剩下6名成员。为了维持下去,张建松积极发动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加入茶会。“他们都很支持,最终有6名跟我年纪相仿的年轻力量加入。”张建松说。

  今年,茶摊采取“一老一少”值班制,两人一组轮值两天,让年轻力量逐渐熟悉并参与核心工作,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51岁的徐雪明是团队中较为年轻的成员,今年刚加入轮值队伍。实际上徐雪明一家三口早在两年前就成为了钟堰茶会的会员,每年给茶会捐款300元。

  徐雪明在城区上班,利用调休时间轮值。值班当天,他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好在离家近,骑电动自行车就能快速到达茶摊,烧水、泡茶。“一般6时许,喝茶的人渐渐多起来,大都是晨练者。轮值的日子虽然累了点,但很充实。”徐雪明说,他还带自己的孩子来茶摊体验施茶,在孩子心中播下慈善的种子。

  茶摊升级成不锈钢棚后,安全性更好。与此同时,一次性纸杯取代了传统的搪瓷碗,卫生更有保障。随着捐款者越来越多,茶摊的服务条件越来越好。据了解,仅今年捐款就超过20万元,但实际施茶的支出并不多。如何把善款用好,张建松跟成员们有了更多想法。

  这两年来,茶会把剩余善款一次性捐助困难家庭和地震灾区,以及支持乡村修桥铺路。“为了让善款产生更持久、更深远的效益,行善要与时俱进,从‘一次性救助’向‘持续性帮扶’延伸,把钟堰茶摊这张慈善名片擦得更亮。”张建松说。

  今年摆摊结束后,张建松和女儿一起,带着困难家庭的孩子开展古城一日游,还采取结对帮扶的形式,助力困难家庭发展。“这种善行得到了很多年轻成员的支持,他们也一样去帮扶那些有需要的家庭。”

  短评

  创新“茶摊+”模式

  ■ 王晓宏 吴可蒙

  钟堰茶摊在古城街角已悄然守望33年,其间吸引全国各地的媒体前来报道。这份民间善举,早已超越单纯的解暑功能,演变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在钟堰茶摊坚守之时,古城的其他茶摊“开”遍角角落落。茶摊可持续发展之路,诠释了传统慈善如何与古城发展共生共荣的时代命题。

  钟堰茶摊的生命力,首先源于其对城市文化生态的深度融入。茶摊所处的大教场沿,曾经是农民进城买卖的集中点,如今仍是市井生活气息浓厚的街区。茶摊33年不易其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节点。这种深植于城市文脉的扎根性,是茶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更重要的是,茶摊创造了“慈善—文化—城市”共生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它延续了传统药茶配方,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代际传承和现代化管理,建立了可持续的运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份民间善意转化为一个城市的公益品牌,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文化温度和人文魅力。这种多元价值的融合创新,使茶摊超越了传统慈善的局限,成为古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要让茶摊真正成为赋能古城发展的金名片,还需要各方力量的加入,既要让茶摊生长得更好,又要对其文化品牌价值进行挖掘放大。对于钟堰茶会来说,需要在传承爱心与适应新时代之间找到平衡。这意味着需要在吸引新生力量、探索可持续运营机制、维护品牌美誉度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政府部门要给茶摊更多支持,作为街区的文化节点重点打造,创新“茶摊+”模式,与古城旅游、文化创意、社区营造等深度融合,可以开发慈善施茶文化体验线路,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使民间自发行为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钟堰茶摊可谓诠释了一个城市发展命题,即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能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能够让民间善意转化为城市动力,能够让城市空间充满精神温度。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修复古建、发展旅游,更要培育和滋养这些生长于市井街巷的文化种子。当城市学会珍视并赋能这些民间自发的人文景观,它们也将回馈给城市可持续的活力。

  一杯杯爱心茶等着喝。

  茶是由这几种中药材烧煮的。

  畅饮一杯。